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官学入学仪式.docx

古代官学入学仪式.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称为“入泮宫”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其中“入泮宫”指的就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本期漫谈古礼,我们借开学季,聊一聊古代开学礼。

在古代,“泮”就是指学校,春秋时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养士,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

据《礼记·王制》记载,“入泮”这一天“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所有生员必须戴雀顶、穿蓝袍,在学官的统一带领下祭拜孔子,跨过泮池,拜谒自己的恩师。此外,新入学的生员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现在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生员们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教官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古代开学时间

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学校,当时是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学校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三种开学时间中,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南北朝以后,开学时间相对统一,“春夏务农,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在汉代,这三个入学时间很流行,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

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古代开学四礼

“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拜先师与“贽见礼”。中国讲究尊师重教,所以祭拜先师也是入学的重要环节,而对这一风俗最早的记载来自《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意思是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示敬师重道。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xiū)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入学学费则没有定额,只要礼数尽到,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即可,称为“贽见礼”。《学记》记载,古代寒门学子,入学若出不起银两,可用茶、炭代替。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同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着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儒林外史》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儒生周进被一群村民请去当私塾老师,当入学礼毕后,周进把各家的“贽见礼”拆开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礼。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拜笔师等内容。所谓“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红痣,又称为“开天眼”。由于“痣”与“智”谐音,所以这一仪式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而“击鼓明智”则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qiè)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