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茅盾专题辅导
今天我们这门课是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的辅导课。由于这一讲的内容不是
大重点,同第二讲的辅导一样,我们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但是,又由于这一讲的内
容比较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学习时也可以多用一点时间。
一、学习常识提示
1.关于茅盾生平
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
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
于东洋派,也不属于西洋派;第二,茅盾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在第一个十年时期(或曰“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第二个十
年(或曰“30年代”)和第三个十年时期(或曰“40年代”),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
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或曰“50年代以后”),他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第三,
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1921年,在他登上文坛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
学家。所以,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可以与中国革命史的学习结合起来。
(1)简历。生于1896年,(比鲁迅小15岁,比郭沫若还小4岁),卒于1981年(终年
85岁),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
称于世。
(2)求学入行。1913年(17岁)中学毕业后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
(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而是经朋友介绍进入
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
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四年后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
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有《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
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与人生发生关系的作家之一。同时,他还参加了中
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3)崭露头角。1921年(25岁),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
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在这年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
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
学研究会”,并将他所在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
个“纯文艺”刊物。两个多月后,即这年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
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
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7月,中国
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此后,他便同时活跃在文学和革
命这两个领域,一面参加新文学的建设,一面从事革命工作。
(4)酝酿期。从1922年到1927年,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
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
学的最早倡导者,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
锋地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活跃的文学家。1925年年底,被选为国民党第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第二年年初离沪赴粤,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
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
1
命失败后,拟由武汉去南昌,受阻于江西牯岭,经上海1928年逃亡日本东京,后写有带
总结性的重要论文《从牯岭到东京》。
(5)彷徨期。1927年8月,从牯岭回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
《幻灭》,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小说,并在这篇小说于《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茅
盾”的笔名。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和《追求》。1930年,这三篇带有连续
性的小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被看作是茅盾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
心情,而沈雁冰最初为自己取的笔名就是这“矛盾”二字。1929年,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
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