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丘陵山地小麦蚜虫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ocx

豫西丘陵山地小麦蚜虫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豫西丘陵山地小麦蚜虫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小麦蚜虫是我国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别名腻虫,对小麦的生长危害极大。在地质肥沃、水源供应充足的区域,小麦蚜虫的繁殖速度会得到显著增长,所以需提高在此类地区的蚜虫防治力度,为小麦生长提供有力保护。本文针对我国蚜虫防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供小麦种植人员参考,为我国小麦产量的稳步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麦蚜虫;豫西丘陵山地;防治技术

豫西一般是指我国郑州以西地区,由洛阳和三门峡两个地级市组成,因其地处暖温带气候向亚热带过渡地区且多数地区为黄土丘陵及山地地貌,具有较为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所以小麦蚜虫暴发的频率较高。豫西丘陵山地地区在每年四月前后,气温会快速升高并稳定在20℃上下,此时期温度较适宜蚜虫繁殖,种植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避免蚜虫虫害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1小麦蚜虫生物特性

小麦蚜虫在生物学上属于同翅目蚜科,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在不同地区有多种别名,包括蜜虫、腻虫、油汗等。其拥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次可繁殖幼虫七十只,一年最多可繁殖几十代。同时,小麦蚜虫的生活范围极广,在全世界的主要小麦种植区均有出没。其同时具备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生殖模式,亦可根据环境进行胎生或卵生,生命力极强,对麦田的危害性极大。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一头无翅蚜虫可在24小时之内吸食质量为其自身体重79倍的鲜物质。由于不同种类的蚜虫的生活习性相差较大,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种植人员应合理掌握不同种类蚜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避免小麦蚜虫的卵或若虫越冬,降低虫害暴发概率。

1.1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的无翅孤雌蚜一般体型较小,颜色为草绿色或橙红色,整体呈长卵形,平均体长为3.1毫米,体宽为1.4毫米。部分个体的头部会呈红色或褐色,同时会有深绿色或灰黑色细斑出现在其腹部的两边,其颜色较深,需细致观察才可发现。麦长管蚜的触角多为黑色,且触角的第3节有成排的圆形斑点,在其腹部第六节至第八节之间有明显的横网纹。其拥有长过中足基节的喙,外观黑色且粗大。

麦长管蚜的腹管多为黑色,长圆筒形,长度一般为身体总长的四分之一,并在尾端布网纹。有翅孤雌蚜与无翅孤雌蚜体型相仿,平均体长在3毫米左右,整体颜色为绿色,体型一般呈椭圆形,其喙长度短于中足基节,拥有长圆筒形的黑色腹管。若蚜阶段时,体表一般呈绿色,部分个体亦可能呈粉红色,拥有红色的复眼。

1.2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的无翅蚜一般具有黑色的触角,其身体呈卵形,背部中线为深绿色。触角一般为六节,其第1、2节和3节半部色泽相对较淡,长度为身体总长的三分之二。其喙的长度超过中足基节,整体多为淡黑色,且端节短粗。中胸腹岔具短柄,中额瘤稍隆起,额瘤较中额瘤高。多数个体腹管皆淡绿色,且呈长圆筒形,顶端为黑色。

有翅孤雌蚜的体型一般为圆卵形,整体为淡绿色,平均体长2毫米,体宽1毫米。其腹部颜色较浅,但头部和胸部皆为黑色。此外,还拥有黑色触角6节,其长度超过其体长的一半。在触角第3节处有8个左右、排成1列的小圆形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呈二叉状。

1.3禾谷缢管蚜

禾谷缢管蚜和无翅孤雌蚜体型一般较宽,为卵圆形,平均体长为1.9毫米,体宽1.1毫米。整体呈橄榄绿至黑绿色,并伴有黄绿色的花纹,体表常覆盖薄蜡粉,喙较为粗壮,宽度为长度的二分之一。其与麦二叉蚜具有类似的黑色的6节触角,且第1、2节及第3节基部色淡,触角整体长度超过总体长的一半。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腹管为灰黑色,顶端黑色,长圆筒形,缘突明显。

有翅孤雌蚜平均体长2.1毫米,体宽为1.1毫米,体型呈长卵形,头部和胸部为黑色,腹部为深绿色并附有黑色斑纹。在其触角的第3节处,一般有23个左右的圆形次生感觉圈;在第4节处有5个左右的相同感觉圈[1]。

2小麦蚜虫发生规律

2.1生物特性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当麦田暴发蚜虫虫害时,小麦产量平均下降15%左右,当虫灾危害较大时会提升至40%左右。当蚜虫生长至成年期时,会群聚于小麦的嫩叶、嫩梢、花蕾等部位,大量吸食小麦汁液从而导致其叶片产生不规则的皱缩和卷曲,严重时甚至会使受害植株枯萎或死亡,同时蚜虫所产生的排泄物还是煤烟病等疾病的诱因之一。小麦蚜虫广泛生存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地区。我国常见的小麦蚜虫一般包含四种,分别是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无网长管蚜、麦长管蚜。在这四种蚜虫中,数量最多的两种为麦长管蚜与麦二叉蚜,同时危害也相对严重。麦长管蚜在南方和北方的数量都较多,但在北方的出现频率更高。麦长管蚜和麦二蚜的宿主较多,较为常见的包括大麦、小麦、糜子、燕麦、玉米、高粱等。除此之外,麦长管蚜还能以茭白、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或早熟禾、看麦娘、马唐、棒头草、狗牙根和野燕麦等杂草作为食物。麦二叉蚜则可寄生在赖草、冰草、雀麦、星星草和马唐等禾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