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3节《文润浙江生生不息》教案
核心素养
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了解浙江的历史文脉,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言表达与运用: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浙江的文化特色和传承故事。
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千年文脉薪火相传》章节的第三课,以“文润浙江”为主题,重点展现浙江从古至今的文化成就及其传承意义。教材通过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浙江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文化传承”概念较陌生,但已具备初步的家乡认知。他们喜欢故事、图片和互动活动,但对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需通过具象案例和体验式学习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浙江代表性文化遗产(如良渚文化、西湖文化景观等)。
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感受浙江文化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案例中体会“文化生生不息”的内涵。
教学详细步骤
一、课堂导入(10分钟)
活动设计: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浙江山水、古街、非遗技艺的短视频(如乌镇水乡、龙泉青瓷)。
提问互动:
“视频里的场景,你们在浙江哪里见过?”
“你觉得浙江的哪些事物能代表我们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画面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已有认知。
二、新课学习(25分钟)
活动一:探秘浙江文化宝藏(12分钟)
故事讲述:教师以“穿越时空”为情境,讲述良渚古城的故事,配合图片展示玉琮、陶器等文物。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考古小队”,用简单道具(如纸板模拟文物)模拟挖掘过程,并讨论“这些文物能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归纳:教师提炼关键词“古老智慧”“代代守护”,板书“良渚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活动二:寻找身边的传承者(13分钟)
案例分享:展示西湖文化景观的图片,讲述苏东坡、白居易治理西湖的故事,提问:“为什么西湖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小组任务:分发“浙江文化传承卡”(卡片包含丝绸、龙井茶、越剧等),学生选择一项讨论“它是如何传承到今天的”。
互动展示:每组派代表用一句话介绍讨论结果,如“龙井茶需要采茶人手工炒制,现在还有年轻人学习”。
三、实践体验(15分钟)
活动:我是文化小使者
动手体验:教师示范用彩泥制作“简易青瓷碗”,学生模仿制作并分享感受。
情景对话: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游客,一人扮演“小导游”,介绍浙江的一项文化特色(如雷峰塔、河坊街)。
情感升华:播放浙江方言童谣《摇啊摇》,学生跟读并讨论“方言消失会怎样?我们能为保护文化做什么?”
四、总结提升(8分钟)
知识回顾:师生共同梳理板书内容,齐读“浙江文化,古老又年轻;代代相传,永远不停歇!”
情感共鸣:学生用便利贴写下“保护浙江文化,我能做……”贴于班级文化墙。
五、课后延伸(2分钟)
布置作业:回家向家人介绍一项浙江文化遗产,并画一幅“我心中的浙江文化”简笔画。
板书设计
文润浙江生生不息
1.古老智慧——良渚文化
(贴图:玉琮、古城墙)
2.山水故事——西湖与名人
(贴图:苏东坡画像、西湖十景)
3.代代传承——非遗技艺
(贴图:青瓷、油纸伞)
4.我们的行动:保护、学习、传播
本课总结
通过故事、体验活动和小组探究,学生初步理解浙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价值,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树立了保护文化的责任意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化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兴趣,动手活动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
改进方向:部分小组讨论时间不足,下次可提前准备更具体的引导问题。
学生反馈:对“考古挖掘”环节兴趣浓厚,后续可增加模拟文物修复活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