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原理、类型及工程应用解析.docx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原理、类型及工程应用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原理、类型及工程应用解析

内容摘要

隔震技术是通过隔震消能装置安放在结构的底部和基础(或底部和柱底)之间,将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地震时,地动房不动,隔震装置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消弥其中,从而减轻上部房屋的破坏。与传统的抗震技术比较,隔震可大大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作用,房屋内部的设施物品得到保护,减小人的恐惧心理,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

本文首先对建筑的隔震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隔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最后介绍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包括学校建筑和北京大兴机场的隔震技术。

关键词:隔震技术;隔震支座;大兴机场

目录

TOC\o1-3\h\z\u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原理、类型及工程应用解析 1

内容摘要 1

引言 4

1建筑隔震技术概述 5

1.1基础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1.1国外研究现状 5

1.1.2国内研究现状 6

1.2国内增层结构研究现状 6

2建筑结构中常用的隔震技术 7

2.1橡胶隔震支座 8

2.1.1普通橡胶隔震支座 8

2.1.2铅芯夹层橡胶隔震支座 8

2.1.3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8

2.2滑动隔震支座 9

2.2.1滑板式隔震支座 9

2.2.2摩擦摆隔震支座 9

2.3混合隔震 10

3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 10

3.1工程实例一——学校建筑 10

3.1.1工程概况 10

3.1.2采用的隔震技术 11

3.1.3取得的效果 12

3.2工程实例二——北京大兴机场 13

3.2.1工程概况 13

3.2.2采用的隔震技术 13

3.2.3取得的效果 15

4结论与展望 16

4.1结论 16

4.2展望 16

引言

将隔震支座设置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形成隔震层,该隔震层将建筑物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部结构、下部结构、隔震层。

隔震层将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断开,由于隔震层的刚度相比上部结构刚度较小且隔震层有耗能构件,能降低结构的震动频率,避免结构发生共振;隔震层的阻尼具有消耗地震能的能力,从而使阻挡了一部分并减小了地震能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构件和建筑物内部的重要仪器不但不会发生破坏,而且还能正常使用,建筑物内部的人员不会有生命危险,也不会感觉到很强烈的地震动,在地震过程中,人员可以不用疏散,地震后,结构基本不需要进行修理就可以正常使用。从而保证建筑物结构在地震过后还能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1建筑隔震技术概述

基础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分别为隔震的两种形式,1881年日本学者河合浩藏提出了基础隔震的相关概念,并将该概念运用于实际,提出了一种将圆木作为隔震层铺在基础与建筑上部之间,然后再把它们稍微固定,最后在上面浇筑混凝土,建造建筑物。这是一种隔震结构体系的初级构思。1906年,德国的Jacobbechtokk对基础隔震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通过采用此技术可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1909年,英国J.A.Calantarients提出: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铺一层云母或滑石,减小地震作用力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这两种方案虽不完全可靠、合理,但理论上已具备隔震体系的关键因素[1]。1921年,设计师F·L·莱特设计的第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思想的建筑—东京帝国饭店建成。该建筑的地基下有淤泥层,淤泥层上部为2.5米厚的硬土层,创造性地将地基下的淤泥层当作结构的隔震层,1923年在日本关东地震作用下经受住了考验。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慢慢的开始系统的研究隔震技术,例如日本、新西兰和美国等多震国家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理论分析。70年代初期,法国提出了“叠层橡胶”技术,该技术利用了薄橡胶层与钢板的交错层叠粘接,通过橡胶层与钢板的相互约束,能产生很高的竖向强度与合适的水平刚度,并且该技术被应用于工程实际[2]。

1965年,在新西兰的召开了第三次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其中日本学者松下清夫与和泉正哲提出以摇动球装置进行隔震,首次提出以解析法论证构造。随着美国学者Kelly和Eidinger在1978年开展叠层隔震橡胶支座的设计,世界上首个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房屋—新西兰惠灵顿威廉克雷顿大楼(WilliamClayton)建成以及1985年高阻尼橡胶支座的首次投入使用,标志着隔震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3]。

外国学者Naga

文档评论(0)

138****27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