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中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以一个阶级论者、以一
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对敌人和有害事物的迎头痛击,并大张伐挞,
从而置敌人于死地。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文中的某些语句、文段的深层
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
(3)认识并初步学习杂文这种文艺性论文,理解鲁迅的杂文的社会
作用和实际意义。
(4)认真领会鲁迅杂文的强大说服力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5)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树立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教
学建议
课文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
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
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
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
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
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
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
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
1
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最后,作者用了
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
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写作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
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
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
一批驳,采取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
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
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杂文的特征
杂文有什么特征呢?从广义杂文来说,公认的有三条:一曰“杂”,
二曰“文”,三曰“理”。“杂”主要是指它的知识性,“文”是指它的
文学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当然,还有一些,象“短
小”、“讽刺与幽默”都可以算作是它的特点,但下列三点是主要的:
一是知识性。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
常常是谈古论今,说文道理,东西南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
但“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杂而不乱,总是服务于一个中心。这样,
在这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给人很多趣味,这就是它
的知识性。
二是文学性。杂文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形
2
象性,一个是它的感情性。杂文的形象性是说,杂文不仅可以借助现
成的形象来说明道理,而且还可以勾勒出自己的“杂文形象”,从而
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事理。杂文的感情性是说,作者要直抒胸臆,要
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往往可以感觉到它的
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征。
三是思想性和战斗性。关于杂文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我们在讨论
狭义杂文时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杂文的形象性
怎样来创造杂文的形象呢?它的基本作法是:抓住某一事物或人
物的一些本质特征,以生动的笔触,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特点和脸
谱来,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在勾勒形象的同时,也就进
行了论证,“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它的要点是:在勾勒
形象的时候,要突出论点所强调的某一本质特征,其余则不需要费笔
墨。不要单纯地描绘,要为说理而描绘,在描绘中说明道理。还要分
析所勾勒的形象,在分析中使理更明。达到通过形象来说理的目的。
这个形象就是杂文形象。这种做法叫做“画像识类”或者是“取类画
像”,即通过对某一形象的勾勒,就可以看清一些事物的真谛或一些
人物的心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200字四篇.pdf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主题阅读之 (2).pdf
- 三星4521主板调中文显示步骤.pdf
- 三霄娘娘生日三娘娘的扶贫计划.pdf
- 上册《孟子》两章·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二年级教案.pdf
- 上册促织·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pdf
- 三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pdf
-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识别与防范.pdf
- 上学期的总结及新学期的规划.pdf
- 上学迟到保证书800字.pdf
- 2025年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技术突破与创新趋势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海洋经济与蓝色产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法律服务行业合规科技与人工智能在法律咨询行业的应用前景.docx
- 2025年法律科技人才培养与法律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报告.docx
- 2025年游戏企业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物联网边缘计算应用场景拓展与智慧社区环境监测挑战报告.docx
- 2025年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市场前景与产业布局优化策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科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运营.docx
- 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诉讼策略与实务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环保资源回收行业标准化建设与推广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