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双重雇佣、欺诈、刑事责任解除主讲: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作业劳动合同法39条第二条和第三条在实际操作中有什么区别?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严重失职重大损害界定(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A员工有失职、营私舞弊行为,且达到了严重的程度B员工造成的损失达到规章制度中约定的数额,且应为直接经济损失C员工的失职、营私舞弊行为与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关于“重大损害”如何认定?法律并没有对“重大损害”做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根据《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25条第3款的规定,“重大损害”由企业内部的规章来规定。应对策略:1)用人单位在拟定劳动合同的时候应当明确规定重大损失的数额,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才有据可循。2)在员工出现“严重失职,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害”事件发生时,应该采取措施固定证据,比如让员工出具一份签字盖章的损害事件说明书等。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利益冲突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第九十一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0.09.14法释〔2010〕12号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浙高法民一〔2014〕7号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同时,又到其他用人单位工作的,法律关系应如何认定?劳动者向后一个用人单位主张劳动报酬、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赔偿金及休息休假权的,应否支持?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同时,又到其他用人单位工作的,应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向后一个用人单位主张劳动报酬、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赔偿金及休息休假权的,依法应予支持。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A.欺诈:指劳动者故意告知用人单位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用人单位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88.04.0268.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69.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70.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09-18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八)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七).ppt
- 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四).ppt
- 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五).ppt
- 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一).ppt
- 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八).ppt
- 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九).ppt
- XXX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ocx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六说明文阅读课件.ppt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件.ppt
- 中考物理复习第5讲第1课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ppt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整本书阅读课件.ppt
- 中考语文复习积累与运用课件.ppt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课件.ppt
- 四川省2015届理科综合试题48套第12套.pdf
- 【课件】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
- 【课件】青春牢筑国家安全防线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中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班会.pptx
- 【课件】原始人的创造+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
- 上海证券-美容护理行业周报:流量加快去中心化,强运营头部品牌影响较小 -2024-.pdf
- T_CSEIA 1005—2023_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治理要求.pdf
- T_CDSA 504.16-2023_急流救援技术培训与考核要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