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吴组缃文学小说创作中的“叙事修辞”研究.pdfVIP

吴组缃文学小说创作中的“叙事修辞”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组缃文学小说创作中的“叙事修辞”研究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论文试图以叙事学和小说修辞学为理论支撑,

寻觅吴组缃小说创作中“叙事修辞”的具体表征,洞彻吴氏独树一帜的写

作旨趣,最终对其小说创作进行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价值探讨和学术评

断。

第一章“叙事修辞”的创作基础

第一节童年经验的影响

张爱玲曾这样说:“写小说的间或把自己的经验用进去,是常有的事。至

于细节套用事实,往往是这种地方最显出作者对背景的熟悉,增加真实感

。作者的个性渗入书中主角的,也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因为作者大都需要

与主角多少有点认同。”[3]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也说过:“人生

经历对于小说有重大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由此可见,生命体

验对创作主体来说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创作的源泉”。文学创造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有着深切的关联,尤其

是童年经验。

童年是个性和心理的发轫期,建构了“最原始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审美心理

结构的核心”,深刻地镌刻在生命个体的气质和思想上,因此,童年经验

作为最原始的生命体验和认知,往往能够左右作家的意识,对其文学创作

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和启发。纵览古今中外文学创造,几乎每一个伟大的

作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童年经验内化于作品中。鲁迅回忆童年生活,创

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记

录童年旧事的作品。沈从文因为自幼生长在湘西,充分承接了楚文化中浪

漫、淳朴的精神内核,《边城》《龙朱》《神巫之爱》《三三》等作品中

无不渗透着湘西独特的野性生命意识。另外,蒲松龄、曹雪芹、高尔基、

马尔克斯、萧红、老舍等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中也都能够寻觅到童年

经验的踪迹。吴组缃自然也不例外。

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

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

识、意志等”[2]。对作家来说,无论是丰富性的童年经验,还是缺失性

的童年经验,都会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为文学创造提供连绵不绝

的灵感和内驱力。吴组缃出生在有着“江南第一村”美誉的茂林,茂林地

处皖南山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遍地稻花香,到处读书声”,积淀

了丰厚的“耕读文化”底蕴,“这种具有地域个性的文化现象,成为后来

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居民的人文环境,会世世代代影响他们的文化创造导向

”[3]。吴组缃幼年一直自由地徜徉在皖南山水之间,耳濡目染,建构了

极具地域特性的审美心理结构,七岁进私塾接受传统的封建启蒙教育,累

积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吴组缃童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徽州文化圈生活和

学习的,徽州文化对其之后的文学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节中西文化的多元浸润

20

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凄风苦雨中飘摇不定,面临着

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有识之士抱持着救亡图存

的目的,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引进西学,对我国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吴组缃就是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在古今中外文化经典思想和先进理论相互激

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默默汲取和消化其中的养分,并将其投射到小说创

作实践之中,书写出带有鲜明时代个性,同时饱含多元文化内蕴的作品。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

王瑶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一文中指出:“现

代文学的历史说明,凡是在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并受到人民广泛欢迎的

作家,他的作品就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古典文

学的滋养,这是形成他的创作特色的一个重要来源。”[1]吴组缃便是如

此。吴组缃的家乡茂林身处徽州文化圈,受儒家文化影响深重,民众历来

注重教育,积极普及基础教育,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他的父亲吴庆余是

一位饱读诗书的秀才,格外重视教育问题,在他的指引下,吴组缃“从小

念古书”[2],七岁时被送到私塾学习《三字经》《四书》《五经》《东

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儒学经典书籍,积淀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并在一

定程度上对其创作个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17

年,“五四”文学革命异军突起,胡适首先发难,在《文学改良刍议》一

文中倡导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正宗地位,主张文学语言向口语趋近。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

小说,因为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吴

组缃在安徽省立第

文档评论(0)

文库垃圾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这个人很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