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3.有人说,在屏幕中认识蝴蝶的孩子,将在现实中失去飞翔的翅膀。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析】
这是一道隐喻类作文题。材料表述简洁精练,主要关键词为“屏幕中”“认识蝴蝶的孩子”“现实中”和“失去飞翔的翅膀”。“将”字包含对逻辑关系的思考要求,“有人说”则提示学生应在与材料观点的对话过程中推进思考。
该命题延续了上海高考作文善用隐喻的特点,通过“屏幕中的蝴蝶”与“飞翔的翅膀的意象对比,考察学生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探讨了数字时代对儿童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潜在影响。本命题既有对数字时代儿童体验异化的风险的隐忧,也有现代化技术隐含着对青少年全面发展(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期待,所以“失去翅膀”并非必然结局。关键在于人如何平衡虚拟与现实,让屏幕成为通向自然的窗口,而非屏障。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隐喻的内涵,“屏幕中认识蝴蝶”:指代儿童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视)间接接触自然,而非亲身观察、触摸真实的蝴蝶。“失去飞翔的翅膀”:象征儿童因缺乏真实体验,导致想象力、探索力或实践能力的退化。
“在屏幕中认识蝴蝶的孩子,将在现实中失去飞翔的翅膀——这句充满隐喻的断言中,“将字尤为关键,它指向的不是已然发生的现实,而是一种潜在的、渐进的危机趋势。这个“将”字提醒我们,数字认知对真实能力的侵蚀是一个缓慢而隐蔽的过程,需要我们未雨绸缪的警觉与防范。“将也意味着一种可预见的未来轨迹。“将”暗示着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被剥夺了与自然直接互动的机会,他们“将”失去培养关键生命能力的机会。一个从未亲手触摸过蝴蝶翅膀纹理的孩子,“将”难以真正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一个只在屏幕上见过蝴蝶飞舞的孩子,“将”无法体会耐心等待后终于见证奇迹的喜悦。这些缺失不是简单的知识空白,而是感知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的根本性缺憾。“将”还包含着改变的可能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认识到“将”的警示意义,当我们谨慎对待这个“将”字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为孩子们守护无限的可能。
接下来的论述需要围绕为什么说“在屏幕中认识蝴蝶的孩子,将在现实中失去飞翔的翅膀”?
如果支持这一说法,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间接经验削弱感知能力
屏幕呈现的蝴蝶是二维的、标准化的,而真实世界的蝴蝶是动态的、多感官的(触感、气味、飞舞的随机性)。长期依赖虚拟认知,可能导致儿童对真实世界的敏感度降低。
被动接收抑制主动探索
屏幕信息是单向输入,儿童只需观看,无需提问、追踪或互动,而现实中的观察需要调动注意力、耐心和好奇心。例如,若孩子仅通过视频了解蝴蝶,可能不会思考“它如何采蜜?”“为何翅膀有花纹?”,而实地观察会激发主动探究。
虚拟替代削弱实践能力。
若儿童习惯在游戏中“收集虚拟蝴蝶”,可能失去在现实中捕捉、饲养(或放生)蝴蝶的勇气和技能。
如果反对该观点,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时空限制:屏幕让偏远地区孩子也能“见蝴蝶”(如在线教育弥补资源差距)。
(2)激发探索欲:虚拟体验可成为现实实践的起点(如天文软件引导实地观星)。
(3)技术赋能:AR/VR模拟高危训练(如飞行员模拟器),反而提升现实能力。
也可以辩证看待:虚拟与现实需协同共生
(1)互补性:屏幕提供认知广度,现实提供深度(如先看纪录片再野外考察)。
(2)主动性差异:被动接受信息(刷短视频)与主动探索(编程、数字创作)效果不同。
(3)教育引导:家长/学校应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媒介习惯(如设定屏幕时间,鼓励实践)。
最终是人的主体性决定技术影响的方向,需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意识,而非
否定技术价值。如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认知必须通过‘动手’来完成。”屏幕只是工具,核心在于如何使用。——这才是完整的“飞翔的翅膀”。
【存在问题】
一、审题出现偏差
1.语法结构误读。
题目中“在屏幕中认识蝴蝶的孩子”应为偏正短语,核心词应为“孩子”,“在屏幕中认识蝴蝶”是其限定条件,部分学生将“孩子”理解为“蝴蝶的幼虫”。将认识的主客体倒置,正确理解为:作为认知主体的孩子,通过电子媒介(屏幕)认知事物。
2.审题不精细。
或将屏幕中的世界比作美好的精神世界,转而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若是将屏幕中的世界比作精神美好世界,把现实比作为生计繁忙的尘世,那么即使再了解蝴蝶,在现实中难寻。所以,这种屏幕呈现的内容与现实的错位会使孩子们难以展开飞翔的翅膀”;或将屏幕中看到的蝴蝶解读为完美的事物,转而谈完美与缺憾的关系,如:“我们可以在屏幕中看见蝴蝶,看见那些异常完美的人。然而,现实世界却不然,人生而不完美,而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却又无法改变,因而选择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目解析及4篇范文:懂得悲悯,方知生活的重量.docx
- 2025年上海市徐汇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目解析及10篇范文:我们是否不该被他人的期待所影响?.docx
- 2025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目解析及5篇范文:机器成为思想的引擎,必将给芦苇带来深刻的变化。.docx
- 2025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10篇范文及点评:某些瞬间却能让人感到永恒.docx
- GB/T 45393.4-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4部分:网格模型.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393.4-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4部分:网格模型.pdf
- 《GB/T 45393.4-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4部分:网格模型》.pdf
- 《GB/T 45393.5-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5部分:数据接口》.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393.5-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5部分:数据接口.pdf
- GB/T 45393.5-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5部分:数据接口.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390-2025动力锂电池生产设备通信接口要求.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393.2-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2部分:参数化模型.pdf
- GB/T 45393.2-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2部分:参数化模型.pdf
- 《GB/T 45393.2-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2部分:参数化模型》.pdf
- GB/T 10184-2025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pdf
-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24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pdf
- 豫园股份: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