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气血津液病证-痰饮.pptx

3.气血津液病证-痰饮.ppt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源流】

1.《黄帝内经》有“饮”“积饮”之说,是对痰饮认识的开端,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素问·气交变大论》谓:“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

2.《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被后世奉为治疗寒痰水饮的准绳。

3.隋唐至金元时期,逐渐发展痰饮的病理学说。

4.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经验,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病机】

基本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停聚

病位:肺、脾、肾、三焦,可影响五脏。

饮留胃肠——痰饮

饮流胁下——悬饮

饮流肢体——溢饮

聚于胸肺——支饮

病质:阳虚阴盛,因虚致实。中阳素虚,脏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病机转化:虚实转化。;1.临床特征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沥沥有声,头昏目眩等,形体昔肥今瘦。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胸胁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2.病史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相关病史。

3.辅助检查胸部X线、B超、胃镜、胸水及尿常规等。;1、痰、饮、水、湿四证鉴别

痰多由热煎熬而成,分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者形质厚浊;无形者无处不到

饮主要因阳虚阴寒,积聚而成,形质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或体位低下之处

水属阴类,有阴水与阳水之分,形质最为清稀,泛溢肌肤、四末,甚至全身,多流聚于体位低下或松弛部位。

湿为阴邪,黏滞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

四者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2.悬饮和胸痹的鉴别

两者均有胸痛。

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可痛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休息或用药后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3.溢饮与水肿之风水证鉴别

水肿之风水证,分表实、表虚两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4.支饮、伏饮与肺胀、喘病、哮病的鉴别

五者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

哮证是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

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

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1.痰饮

(1)脾阳虚弱

证候: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寒,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少,便溏,形体逐渐消瘦,舌白滑,脉弦细滑。

治法:温脾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三节痰饮;2.悬饮

(4)阴虚内热

证候: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3.溢饮

表寒里饮

证候: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发表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4.支饮

(1)寒饮伏肺

证候:咳逆喘满不得卧,咳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则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4.支饮

(2)脾肾阳虚

证候:喘促,动则尤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蜷卧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李某,男,25岁,工人。

主诉:寒热往来,咳嗽,气急,胸胁刺痛2天。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两天前发热,恶寒,咳嗽,继而寒热往来,身热起伏,

文档评论(0)

了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