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并会分析其表达效果
2.掌握描写手法的命题规律并会标准答题。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侧面描写〔衬托〕: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侧面描写〔衬托〕雪,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
?
;2、观察角度:上下、远近、俯仰、定点观景、移步换景等;3、描写角度: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4、虚实结合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比照,从而突出中心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比照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4、虚实结合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那么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衬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阙写实,通过......衬托......下阙实虚,通过......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5、动静结合;6、明暗比照〔以明衬暗〕;7、点面结合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8、渲染
;9、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衬托的写法。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衬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白描与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衬托的表现手法。;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阐运用〕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鉴赏?;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描写景物的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pptx VIP
- 重型自卸货车和半挂车技术指引.docx
- (二模)2024~2025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地理试卷(含答案).docx
- 天然气管道安装工程监理规划.doc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GB6067.1-2010代替GB-T6067-1985).doc VIP
- 幼儿园-大班-语文-练习题.doc VIP
- 初中体育_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2023年上海高中物理合格考模拟试卷四含详解.docx VIP
- 第七届学术年会通知.docx VIP
-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最佳证据总结的文献学习与临床应用经验分享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