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22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有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其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作风。通过对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讲解,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并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进行道德评价;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演示、举例讲解、互动交流

授课时数:6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人生于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

互动环节: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

道德的概念——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教本P65)

也可概括为:

本质规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

作用方式:善恶评价。

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道德的特征:

1、规范性——道德的规范性,就是道德的约束性(三层约束:社会整体对个人的约束;个人对个人的约束;个人对自己的约束)。

2、阶级性——道德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和集团利益的行为准则。

3、共同性——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具有相同或相似性。

4、层次性——道德要求总是多层次的,既有最高要求又有最低要求

5、相对独立性——道德概念和习惯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立即改变,而是需要经过一个社会实践的斗争和思想教育的过程。

6、理想性——道德是对善的向往与追求。

概念解析:

什么是“道德(morality)”?什么是“伦理(ethics)”?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词非常相近,在原始的语言意义上都与品格、习惯相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人不讲道德”,而不说“某人不讲伦理”,因为通常我们将道德看作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内涵,而伦理则属于社会秩序方面的规定。

道德的语义学解析:

在古籍中“道”“德”是分开的。“道”即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记载,但含义很笼统,直到西周大盂鼎铭文的“德”才开始有“按规范行事有所德”的意思。这里的“德”本义为“得”。

“道”“德”连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书。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孔子《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指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

伦理的界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记录:战国到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通伦理者也”,但这里的“伦理”一词不是现代意义“伦理学”的伦理,它是“处理次序的道理”。

中国文化讲“伦”,重在关系,是指辈分、类分和秩序,“理”即条理、治理、料理,引申为道理规则。伦理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伦关系,二是指人伦关系之理。

伦理和道德的区别

?

伦理

道德

日常用法

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多

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多

价值核心

适当、合适、合宜

美德、德性、好等

规范

普遍

独特

评价尺度

对与错

善与恶、好与坏

侧重点

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护人伦

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主体

自身行为的应当

义务特征

双向性

单向性

?

客观法

主观法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nformation Port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