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严道橘园”背后的故事 课件.docx

了解“严道橘园”背后的故事 课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了解“严道橘园”背后的故事》创作说明

身为一名文保工作者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这不仅要求我们守护好文物实体,更需通过深入研究与社会普及,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今天说到的封泥,虽然在当下博物馆领域中并非主流研究,但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封泥作为古代文书上的关键文物,反映了古人的社会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细节,为重构古代历史图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同时,封泥作为文物走进学生的课堂,是非常有趣的一件时间。在和学生和公众的互动过程中,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的视野,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以“严道橘园”封泥为例,形成科普文章,揭开其背后的故事的同时,借此机会向公众展示,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文物碎片,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历史文脉生动传承的桥梁。

在赏析“严道橘园”封泥讲解稿件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封泥。封泥不是印章,而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它是古代玺印的“印拓”实物,其上的印痕是由当时官方制作并颁发的玺印,在实际使用中留下的痕迹。,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于秦汉年间,随着大量简牍行政文书被纸张代替之后,封泥也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封泥的历史可追源到《周礼》《左传》等古文献,它们初步描绘了封泥使用的景象。实物封泥的发现则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大约始于两百年前,如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地区首次出土了封泥实物。进入20世纪初,罗振玉在《郑庵所藏泥封》序中为封泥研究奠定了三大核心价值:其一,作为古代官制研究的实物佐证,封泥上的官印残迹帮助我们复原古代官僚体系的细节;其二,它们是研究古代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活化石,每一道划痕都承载着文字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三,封泥本身的艺术形态,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是古代艺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当今天我们去了解“严道橘园”封泥时,实际上是在通过这枚微观的“时间胶囊”,链接起宏大的历史文化脉络。封泥上的每一个字符、每一次钤印,都是地理分布、职官制度、印章艺术的直接反映,它们不仅补充和校正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还生动展示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让历史的片段在我们的解读中串联起来,形成连续且立体的历史故事,从而实现考古学中“让沉默的石头说话”的终极追求。下面就让我们共同了解“严道橘园”封泥。

了解“严道橘园”背后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文物守护者夏卫。请看我手中的这个小土块,它长1.5厘米、宽1.8厘米、高2.3厘米,它就是封泥,一件在展柜中不小心就会错过的文物。您千万不要小看它,它虽然很小,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信息。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泥封具有加密功能,它不是印章,而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多用在简牍文书外,类似现代书信中的火漆,从而为书信起到保密的作用。

仔细观察这件文物,其上自右向左印有篆书“严道橘园”四字。据历史学者考证,“严道”位于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这里是汉代著名的柑橘产地,其出产的橘子不仅口感绝佳,更承载着向皇室进贡的荣耀。古籍中记载“蜀郡严道出橘,有橘官。”朝廷在这里专门设有官职,包括橘丞、橘监等,负责管理柑橘的种植。通过这枚封泥,我们可以看出“严道橘园”应是一枚官员公章,它是古代管理果树种植的见证。不难想象,到了鲜橘成熟的季节,橘官便将贡果与简牍文书整理好,用封泥封好固定,盖章确认,千里迢迢最终送至汉朝皇帝面前。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古代朝廷会如此重视一个橘园,以至于专门设立一个管理职位?这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当时对优质水果的珍视。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委派管理蟠桃园,这虽是虚构的情节,但不难从中捕捉到真实的历史,朝廷对特定作物的严格管控与特殊待遇。

一枚其貌不扬却十分坚硬的泥封,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量。这枚“严道橘园”的封泥为中国古代作物种植与农林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它不仅证实了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专门管理种植业的机构和技术,还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地方官制和经济状况,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经济现象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封泥与甲骨、简牍都是清代以后被重新认识的古代文字遗物。最初在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偶然出土的关中、齐鲁地区的封泥,逐渐被金石学家陈介祺、吴式芬等人收藏并开展研究。20世纪50年代,随着考古发掘,大量出自墓葬、遗址的封泥,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完整的实物资料。如今,关于封泥的文字篆刻的艺术性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正日益深入。这项较为冷门的学科,有更多的空间等待着大家一起来探索。汉代“严道橘园”封泥是中国园林博物馆众多馆藏封泥系列文物之一,如果您对它们感兴趣,欢迎大家来到博物馆,和我一起了解封泥背后的故事。

《了解“严道橘园”背后的故事》点评

《了解“严道橘园”背后的故事》由我馆藏品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