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破“碱”重生增良田

教学目标

1.利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解释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2.以土地盐碱化为例,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从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出发提出防治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并能解释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说明生态破坏问题之一的土壤盐碱化成因与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归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从原理出发提出防治盐碱化的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自然赋予我们丰饶的资源,肥沃的土地,宝贵的矿藏,奔腾的河流……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产业的扩张,城市的膨胀,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的枯竭,污染的排放,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概念学习

1.阅读教材,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讲解: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按照成因,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今天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所导致。

展示环境问题的分类图示:

2.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说出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4图1-11,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从箭头的方向上,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改造自然,并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物质、能量,并对人类社会有反馈作用。通过对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本节课,我们将以土地盐碱化为例,学习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二、生态破坏——以土地盐碱化为例

环节一为“碱”所缚

1.我国盐碱地的分布

阅读材料: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因含有盐分浓度较高的可溶性盐类,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是困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其中,近十分之一的盐碱地也就是近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我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三大片区:一是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的盐碱地,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二是东北地区以碳酸盐为主的苏打盐碱地,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三是东部沿海以氯化物为主的滨海盐碱地,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地。

学生活动:利用我国盐碱地类型及分布图,指读三大片区在地图中的位置,学会指图、认图和用图,落实区域认知,培养学生用地理眼来看问题。结合饼状图中数据,分析我们盐碱地分布之广,潜力之大。

2.盐碱化的危害

展示土壤盐碱化的景观图,指导学生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不同盐碱化程度松嫩草原景观,通过对景观图的辨识,指出土壤盐碱化造成植被生长困难、土壤板结等问题。从自然地理要素看,土壤的性状改变引发植被的变化,进而引起其他地理要素和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看问题,理解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自然环境是整体性的特征。

教师小结:综上可见,土壤盐碱化使土地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对农作物生长及其产量产生负面作用,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深受其害,必究其理。

环节二剥“碱”抽丝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1.盐碱化的机制

学生活动:小实验——毛细现象

实验器材:水、颜料、纸巾。

实验观察:观察纸巾接触水面时,水在纸巾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目的:通过纸巾上颜料水的运动过程,理解土地盐碱化过程中,水盐运动的关系,盐类物质溶解于水体,跟随水体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而后水分蒸发,盐类物质富集在地表造成土地盐碱化,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2.盐碱化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