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中国’对比.docxVIP

鲁迅与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中国’对比.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与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中国对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鲁迅与汪曾祺作品中乡土中国的典型场景、人物形象,分析其异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对比阅读、小组讨论,提升文本分析及比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两位作家对乡土的复杂情感,理解乡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比分析两人笔下乡土社会的环境、人物及情感表达差异。

难点:探究差异背后的创作理念、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鲁迅《故乡》与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片段音频,提问:“两段文字中的乡土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不同风格,引出课题。

(二)作家与背景简介(10分钟)

鲁迅:结合《呐喊》《彷徨》创作背景,强调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启蒙视角,展示绍兴水乡老照片。

汪曾祺:介绍其“人间送小温”的创作理念,播放高邮民俗纪录片片段,对比两人生活时代与地域差异。

(三)文本对比阅读(20分钟)

对比维度

鲁迅作品(示例:《故乡》《社戏》)

汪曾祺作品(示例:《受戒》《大淖记事》)

乡土环境

萧瑟、压抑,如“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明丽、鲜活,如“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

人物形象

闰土(麻木勤劳)、祥林嫂(悲剧典型)

明海(天真质朴)、巧云(坚韧乐观)

情感基调

深沉批判与哀其不幸

诗意眷恋与温情回望

文化隐喻

封建礼教桎梏下的乡村困境

传统民俗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小组任务:选择一组对比维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差异,派代表分享。教师引导聚焦语言细节,如鲁迅的“寒噤”“瑟索”与汪曾祺的“透亮”“酥脆”等用词效果。

(四)深层探究:差异根源(10分钟)

时代语境:鲁迅身处新文化运动浪潮,需打破旧秩序;汪曾祺在和平年代追溯文化根脉。

创作理念:鲁迅以文学为“投枪匕首”;汪曾祺追求“美在日常”的文学救赎。

个人经历:鲁迅童年家道中落,目睹底层苦难;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受“抒情传统”影响。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对比写作:以“家乡的一条河”为题,分别用鲁迅与汪曾祺的风格写片段,体会不同笔触。

推荐阅读: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深化对乡土书写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鲁迅与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中国对比

├─环境:萧瑟压抑?明丽鲜活

├─人物:悲剧典型?质朴坚韧

├─情感:批判哀婉?诗意眷恋

└─根源:时代/理念/经历差异

六、教学反思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否理解文学作品中乡土书写的多元性?需在作业中增加对当代乡土文学(如莫言、贾平凹)的关联思考,强化文学史脉络意识。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