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高二(下)质检联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及第三单元《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深受老子、庄子等先贤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精神的“逍遥”与主体的自由。老子常提“道”的玄妙和本质状态,而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逍遥”和自由。中国山水画中“道”的境界,不但展示了技法,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超脱的状态。中国山水画的目标亦并不仅在于直接描绘山水的物理形态,还侧重于传达其中蕴含的人文与情感意义。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便是其对意象与意境表达的格外重视,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绘画的明显区别。

山水画家通过自由地徜徉于山水之间,寄托着最内在的情感。“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和阮籍追求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创造性地模仿庄子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规范领域产生了一种突破性的生命态度,他们将游山玩水视为一种风雅的生活态度,对后来士人阶层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使得山水画及山水诗成为一种围绕这些价值和精神展开的文化表达,通过歌颂、描述、赞美等手段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意境。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山水画绘画技巧的灵魂。

意境的营造首先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性表达。谈论中国山水画,总离不开讨论中国的山水诗。诗词中的比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中国画以很大的启迪;诗词讲求含蓄、虚实、计白当黑,更是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诱发观者的想象力。“诗意”成为中国山水画一种重要的审美取向。

其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也体现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征中,这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的提出者郭熙生活在宋代,当时士大夫们的心态逐渐从追求功名利禄转向了更为闲适的生活态度。

此外,在中国山水画的表达中,给予观者想象空间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方向,如“留白”和“似与不似”两种手法。“留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道”的核心,黑与白的相对关系展现了阴阳调和的思想,同时传达了敬天爱人的宇宙观精神。“似与不似”是中国山水画中“不求形似”的自然延伸,近代艺术家齐白石将这一观点表达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表达更加朴素,更加易懂。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诗意、禅道和哲学特质,难以用简单语言尽述。

(摘编自许钦松《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

材料二: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王维的《山水论》对中国山水画的比例、空间架构、树木山石的纹理结构、千里烟云等予以了详尽的表述,为中国山水画家“以形写神”建构了可循的章法,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质的基础,使中国山水画逐步完善了其独特的图式语言和构成符号。王维在《山水论》中看似在讲作画的透视和比例,其实在讲自然规律,讲“象(形)”为“意(神)”而存在的关系,阐述了无“象”,“意”就将失去表达的途径,也就是说,绘画的目的就是传达心中之意。王维对山水画明晰的推理强调了“意”是建立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客观物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意在笔先”。

元代画家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写道:“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檉剡源图》,敢不承命惟谨。自在城中,汩汩略无少清思。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接受了绘画的请求后,很快就觉得自己草率了。倪瓒颇感为难,一方面,若按对象现实特点来画,“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他坦陈“我则不能”;另一方面,“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却不符合索画者的“为图之意”。左右为难之际,他讲述了自己作画的心理和追求。

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表明了尽状物之妙并非绘画的本质。“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只有在绘画上的“逸笔”才能完成自由奔放的“草草”。他对于绘画创作中“形”的态度已非一般意义上的形似,而是有更高的艺术境界,超越了形色的束缚,蕴含着美学思想。“不求形似”,用“逸笔”抒发“胸中逸气”,才是绘画作品堪称画的缘由,才能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更为广大的宇宙宏伟的音响和震撼宇宙的自然律动中体验美的存在。

中国山水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