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25春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03 第1~2章滚动检测.docx

24秋-25春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03 第1~2章滚动检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4/NUMPAGES14

第1~2章滚动检测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调查某种生物种群密度所使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可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某山坡上珙桐的种群密度

B.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草场跳蝻的种群密度

D.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解析:某山坡上珙桐个体大,数量少,可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蚯蚓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B正确;跳蝻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场跳蝻的种群密度,C错误;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2.图甲为阿拉善大型荒漠区三种环境下的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Ⅰ龄为幼体、Ⅱ龄为成体、Ⅲ龄为老年体),图乙为某种环境下五趾跳鼠年龄结构随季节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先用样方法选择调查样地,再用标记重捕法估算五趾跳鼠数量

B.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在禁牧区和轮牧区为稳定型,在开垦区为衰退型

C.图乙可为五趾跳鼠在轮牧区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夏季是繁殖高峰期

D.在该荒漠地区,干旱是影响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解析:大型荒漠区由于调查面积过大,不适合直接用标记重捕法,可先选择典型的调查样地(样方法),然后每一个样地(面积较少)再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数量,A正确;由题图甲可知,禁牧区和轮牧区,幼体数量大于老年体数量,短时间属于增长趋势,B错误;题图乙中7月时幼体个数最多,夏季可能是该跳鼠的繁殖高峰期,C正确;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3.将甲、乙两种拟谷盗单独饲养在面粉中,各自均能生长繁殖。将甲、乙两种拟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乙被消灭;在面粉中放入管子,体型较小的乙能躲进管子逃脱甲的攻击,甲、乙两个种群共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拟谷盗单独饲养时种群呈“S”形增长

B.甲、乙两种拟谷盗共同饲养时存在种间竞争排斥

C.甲、乙两种拟谷盗的竞争最早发生在面粉匮乏时

D.培养温度及面粉湿度可影响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

C解析: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甲、乙两种拟谷盗单独饲养时种群呈“S”形增长,A正确;将甲、乙两种拟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乙被消灭,说明甲、乙两种拟谷盗共同饲养时存在种间竞争排斥,且甲的竞争力强,B正确;甲、乙两种拟谷盗的竞争不仅是食物的竞争,还存在生存空间等的竞争,甲、乙两种拟谷盗的竞争在面粉匮乏前就已出现,C错误;培养温度及面粉湿度不同可为拟谷盗提供不同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两种拟谷盗的种群数量,D正确。

4.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下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该水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形,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据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即5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即亲体数量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由题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小于亲体数量,种群数量将下降,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5.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下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密度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D解析: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基本不变,所以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密度,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正确;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

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t)中,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hal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201060146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