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想象式“微”体验活动的创新实践
[摘要]“微”体验活动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简易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短小精悍、便于体验并能给予学生深刻记忆的体验活动。想象式“微”体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认知想象力和情感想象力,能够让学生在想象体验中感知,在反思探究中深刻理解学科道理,从而触动其心灵,改进其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体验式教学目的。
[关键词]想象式“微”体验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
体验式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真切的感受,通过观察反思实现经验重构,同时领悟生活智慧、转变生活行为。传统体验活动有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演讲、辩论等方式,这些方式在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人力与物力消耗大、安全问题多、受众面窄等。针对这些客观问题,笔者在传统体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教学工具和体验过程的简化、情境的创设等手段,将传统体验活动微缩于45分钟课堂教学中,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微”体验活动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简易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短小精悍、便于体验并能给予学生深刻记忆的体验活动。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杜威认为,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体验和思考离不开想象,我们需要在脑中进行“放电影”,以实现预见或情景重现,这里的预见和重现就是想象力[2]。高德胜认为,在真实的道德活动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要素[3]。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自身言行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实现自我调整;可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发现道德问题,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基于此,笔者根据初中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特点,开展想象式“微”?体验活动。想象式“微”体验活动即依据想象教育理论中的想象力要素,创设想象式“微”?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要素,喜、怒、哀、乐等情绪要素和观察、记忆、推理等智力要素,在情境体验中,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解决道德问题的活动。
想象式“微”体验活动包括情感想象力和认知想象力两大必备要素(如图1)。情感想象力和认知想象力是想象的两大基础,教学活动是情感和认知交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进行情感和认知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认知想象,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认知想象力,实现活动体验的目的。情感想象力包括自控情感、移情和共情三种情感,认知想象力包括隐喻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三种思维。情感想象力和认知想象力的三个方面是逐层相对应的。其中自控情感与隐喻思维相对应,移情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共情与聚合思维相对应。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释想象式“微”体验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想象式“微”体验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以隐喻为桥,在自控情感中想象体验
隐喻也叫暗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激发想象的一种认知工具,是学生认知和理解抽象知识的桥梁。比如在讲解和平的重要性时,教师将和平隐喻为空气和阳光;在讲授世界多样文化时,教师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启发学生理解多样文化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自控情感能让人们在面对各种情绪时保持理智。隐喻与自控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具有情理交融、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而自控情感则可以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两者相互作用,是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理解隐喻的能力也逐渐提高。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思维特点,开展想象式“微”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想象体验、反思探究,以实现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的。如下面的案例。
[“微”体验活动名称]水杯实验。
[活动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小大事情。
[体验步骤]首先,教师向透明的水杯中依次倒入大石块、小石子、细沙和水,分别问学生“满了吗?”;演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思考“这个实验揭示了什么道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先向水杯中倒入水或者细沙,那么大石块就无法放入,这有什么寓意呢?”;最后,教师让学生写出大石块、小石子、细沙和水分别代表学习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学生完成后分组交流分享。
[活动小结]上述活动采用隐喻的方式,将大石块、小石子等事物隐喻成学习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学习的角度进行想象思考,从而明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要厘清轻重缓急的道理。从活动效果看,所有学生都被水杯实验所吸引。有学生从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的角度发表了看法,有学生从人生理想与眼前目标的关系的角度发表了观点,还有学生从一天中学习时间分配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B41T 2412-2023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docx VIP
- DB11_T 387.1-2016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第1部分:河道整治.PDF VIP
- IPC-1602-CN:2020+印制板操作和储存标准+-+完整中文电子版(36页).pdf VIP
- 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x VIP
- 夏枯草种植技术规程.pdf VIP
- 【室内装修施工组织设计】.docx VIP
- 生物物理学导论-08省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VIP
- DB41_T 2416-2023 高标准农田 智慧灌溉技术规程.docx VIP
- 棉纺织生产工艺流程大全.pdf VIP
- 生物物理学课件.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