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模拟高考语文参考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省模拟高考语文参考答案

1?A(混淆是非。“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应为“后者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2?C(A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原文说的是“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实际意思是“不仅西辽河流域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B项,于文无据。“一经产生就……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这个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属于无中生有。D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错,原文说的是“这一地区……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

3?C(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是,气候变迁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为此,我们从选项中可以迅速找到谈论天气因素的C项。A项讲的是匈奴人如何进行游牧统治问题,B项说的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考古发现,D项记载的是辽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情况,这三项都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

4?D(于文无据。“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应是“农牧并重”。)

5.?①马的驯化赋予人们流动能力,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使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②牛羊的驯化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而马与狗的驯化,则为游牧民族大范围迁徙提供了条件;③气候变迁使得欧亚草原的人们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意如此即可。每点2分,共6分)

6?D(A项,曾明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项,“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节纠纷时的惯常做法”错,刘主任做曾明的思想工作方法是将心比心和亲切陪伴。C项,盲人的痛苦不是作品的“基调和主题”。)

7?B(老陶没有与曾明发生“口角”,且文中也没有具体展现“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

8.?示例:①刘主任说“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暗示他有盲人的真切体验;②在与曾明探讨先天的盲人更痛苦还是后天失明更痛苦的问题时,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暗示他失明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③刘主任对曾明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刘主任听力特别敏感,这是盲人为了适应生活而练就的本领。(答到任意两点,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

9.?示例:①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叙述,可以全方位地讲述曾明和刘主任这些盲人的故事,使叙事灵动自如。②通过曾明的视角展现出刘主任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写曾明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盲人的关心和思考。(每点2分,共6分)

10?C?E?G(原句大意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

11?A(A项,保,文中指守卫、据守,而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则指保全,二者意思不同。B项,行人,文中指使者,《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则指被征调去服兵役、劳役的人,二者意思不同。C项,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D项,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而《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指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二者意思不同。)

12?B(李靖之所以派兵偷袭突厥人,是因为他看出颉利不是真心投诚,且唐俭也没能力说服颉利。)

13.?(1)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

(2)周公尚且为大义而灭亲,更何况是对于一个使臣呢?现在我明白无疑了。14.?李靖认为在战争中使用间谍是最下策;而且他相信唐俭的忠诚,认为即使唐俭被敌人俘获,也不会背叛朝廷。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令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斩钉截铁地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

文档评论(0)

183****76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