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地理学科视角下探析——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docx

核心素养地理学科视角下探析——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学科视角下探析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

长征精神中可挖掘的地理教学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国家和时代的发展,长征精神有了新的升华,多体现在新时代取得的众多历史成就中。本文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从地理学科视角探析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同时,还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跨学科等角度阐释了有关长征精神融入地理教学的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坚持德育为先,结合课程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教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先手棋,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经济的新理念和新发展,尤其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据此,笔者自然地将长征精神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航天事业是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理想典范,是将长征精神融入地理教学的有效载体。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航天人,跨越时空,在不同的征途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奇迹的背后有着相同的灵魂密码:长征精神。航天强国,征途漫漫,中国航天人接过父辈的旗帜,正坚定地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地理学科在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科学教育中存在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优势地位。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一点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明确体现,新增内容包含: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将来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动力。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单列出来,足见地理课标对学生科学教育和思想观念教育的重视。此外,在课标专题五认识中国的部分中,新增要求“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与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紧密关联起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规定,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等具有重要价值。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完美契合这两点的教学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学生了解世界、培养全球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有重要意义,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本文就中国航天事业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进行论述,就长征精神如何融入地理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航天事业传承长征精神的体现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红军将士视死如归,一往无前,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胜利。只要心中有信念,怀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我们就能战胜新时代长征路上的一切困难。我国自行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就以“长征”命名,这代表中国航天事业光荣而又艰辛的征程,代表长征精神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路上熠熠生辉。

中国航天曾经一穷二白,如今仍充满挑战,信念感从何而来?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回答道:“我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我们民族、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在干。”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叶培建院士曾说:“明朝起我们丧失了海洋权利,而现在,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能去而不去,后代会怪我们的。”当年我们只有美国赠送的1克黄豆大小般的月球样品,如今已是轮到外媒提问“中国是否愿与NASA分享月壤”,靠的就是坚定的航天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航天强国信念。

(二)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和挑战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攻坚克难的奋斗史。

中国航天起步晚,差距大。1970年4月,我国自行设计、制作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全国人民欢欣振奋,但早在此之前,苏联已经将人类首次送上太空,美国已经实现人类的首次登月,这巨大的差距令人震惊。彼时,国际环境充满了对中国航天的质疑、否定和技术封锁,国际上的载人航天项目拒绝中国加入,美国国会甚至立法在航天领域不与中国合作。中国航天不被看好却一心求索,面对众多的技术攻关难题,在多次失败中奋然崛起。航天人传承并发扬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跨越众多航天领域的“雪山”和“草地”,征服众多航天领域的“娄山关”和“腊子口”。

航天人是不畏牺牲、敢于挑战的长征人。在为长征三号火箭制订方案时,任新民院士坚持选用高技术但高风险的氢氧发动机,他掷地有声地说道:“航天事业本身就是大风险,如果怕失败、怕风险,还搞什么航天!”中国首飞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面对航天飞行中突发的、不明原因的低频共振时,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濒死的26秒。特级航天员翟志刚在执行首次出舱任务时,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险情。在经受生死压力的一瞬间,他选择抢先把国旗带出舱外,他回忆说:“我们当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即使人回不去,也要让五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0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持证人

请付费阅读确认后再下载,谢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7月16日上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