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咏史诗的教学探究.docx

初中语文咏史诗的教学探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页码2页/总NUMPAGES总页数4页

初中语文咏史诗的教学探究

咏史诗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载体。咏史诗教学是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可组织咏史诗专题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还原历史背景,激活学生的历史感知,解剖学生情感价值,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价值的思考,完成知识积累与价值引领的双向统一。

一、引言

咏史诗是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吟咏对象的诗歌类型。如:一些咏史诗评说历史兴替;一些咏史诗记录朝代更迭;一些咏史诗借古讽今寄托政治理想;一些咏史诗追怀古人,传递生命感悟。咏史诗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增强文化认同意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然而,咏史诗涉及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且学生受历史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所限,易与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感产生隔膜。教师需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时空壁垒,实现与历史、文本的深度对话。

二、咏史诗的教学价值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1]在初中阶段开展咏史诗教学具有三重意义:其一,架起文学与历史的学科桥梁,符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其二,通过“借古喻今”的创作手法,培育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其三,借助历史情境的情感投射,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如杜甫《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叹,既包含诗人怀才不遇的生命体验,也暗含对唐王朝中兴无望的忧思。

三、咏史诗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历史语境还原

历史语境还原法是文学文本解读方法,它强调将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意义。如孙绍振先生所言:“历史首先不在文本以外,而是在文本以内,在具体的意象、话语之中,因而只能通过具体分析文本来揭示它。”[2]要揭示出文本所蕴含的历史积淀,包括作者精神史、母题史、意象的历史等独一无二的语境。

以《蜀相》为例,在教学前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完成预习:

1.让学生制作“760年时空地图”:标注安史之乱战况、杜甫行迹、武侯祠位置,理解“访祠”行为的象征意义。

2.对比《三国志·诸葛亮传》与《蜀相》,分析杜甫如何剪裁史实强化悲剧性。

3.梳理之前学过的以及课外阅读的杜甫诗歌,了解杜甫思想的变化轨迹。

(二)课堂教学:文本细读与多元解读

1.意象分析法

意象分析法主要侧重于对作品中意象的深入解析,以此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孙绍振先生说过:“严格地说,研究的起点或者说逻辑的起点就是‘意象’。[3]”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用于寄托诗人的主观情思。

以《赤壁》为例,在赤壁之战中,“东风”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杜牧通过“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一假设,表达了历史的机遇和命运的选择对英雄成败的重要影响。东风的意象,既代表了自然的力量,也象征着历史的机遇和变数。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2.群文阅读法

群文阅读法强调在单位时间内,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具有关联性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这种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多文本的阅读,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文本,培养归纳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以《蜀相》为例,可以选择《蜀相》与陆游的《书愤》。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追怀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围绕“对诸葛亮的评价”、“诗歌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等议题展开。还可以“诗圣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为议题,选取杜甫的《蜀相》《武侯庙》《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庙》作为群文文本。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文本中深入理解这些议题。

3.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些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唤醒他们的态度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咏史怀古诗教学中顺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为“新课标”)“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课程理念的要求。

以《蜀相》为例,在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杜甫和诸葛亮等角色,通过对话、独白等形式再现诗歌中的情境。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三)课后:批判思维训练

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设计思辨性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顺应了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以杜牧《泊秦淮》为例,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链,如:“在诗中描绘

文档评论(0)

158****0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持证人

请付费阅读确认后再下载,谢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7月16日上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