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潜隐逸思想创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内容.docx

基于陶潜隐逸思想创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内容.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陶潜隐逸思想创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内容

◎内蒙古/李冬捷于东新

当前,部分中学关于陶渊明的诗文教学存在模式化、扁平化的问题,甚至有的还歪曲陶渊明,放大了其所谓的“消极”色彩,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笔者以为,陶渊明诗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人格、诗艺,才能落实教育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优化陶渊明诗文教学的内容?笔者以为可将“陶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之成为深入解读陶渊明诗文的教学资源。拟以学界“陶氏隐逸思想”研究成果为抓手,尝试创设陶氏诗文教学的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陶渊明作为古代隐逸士人的代表,他并未原封继承传统的隐逸观念,他有自己的思考,他是“保全自我的个性独立与精神自由,是醉心田园回归自然的真隐”。关于其具体的隐逸思想内涵,“陶学”界认为主要有如下内容: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不仅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养真、摒弃世俗的思想,还践行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隐逸主张。他向往道家“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因而他从单纯的隐居生活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同时他也认为君子的仕和隐都是对“道”的捍卫,认为隐士是士人在“邦无道”时宣扬“道”的重要途径。因而儒家的“义”和道家的“真”成为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基本内容。还有学者指出:“陶渊明是融合了‘道家目的式适性之隐’和‘儒家的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具有陶氏的隐逸思想面貌。”可见其隐逸思想是基于儒、道两家的合理成分,经过陶渊明自我革新和创造,是他为什么要归隐、为什么坚持躬耕的行为依据。隐逸是其践行儒家的“义”和道家的“真”的生动实践,也是陶渊明捍卫人格自由和尊严的路径。

“躬耕”是陶渊明隐逸思想最重要的内容。历史上的众多隐者往往隐居在优美的山水间,并不是朴素的乡村田园。其生活是休闲雅致的,吟咏风月,品诗论文,不需去田间劳作,自有佣人代耕。然而陶渊明却和他们不同,这也是其隐逸思想最独特的内容。陶渊明他生活在淳朴的乡村,亲自下田耕耘、播种、收获,正如他诗中所描绘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并且最让他感到满足的是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所以梁启超才说:“陶渊明的快乐并不是来源于安逸,而完全是勤劳所得。”关于陶渊明坚持躬耕的艰苦实践,有学者指出:“陶渊明的农业劳作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意义并不大,其重要性是陶渊明自我内心的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使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迥异于众人,独具特色。其表面上是逍遥于田园间,追求身心自由,其实质却是体现儒家“不食嗟来之食”的硬气,目的是捍卫自我人格精神。

基于陶学界对于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深入研究,教师在思考如何讲好陶氏诗文作品时,就应该着力讲清其隐逸思想的内涵,让学生真正明白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隐士,进而传递一种积极的精神能量。拟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四句写了诗人辞官的根本原因。诗人说,自己本性质朴自然,从小就对世俗社会追逐名利的价值观不感兴趣,大自然才符合其天性追求。于是在“尘网”前冠以一个“误”字,重点申明其志不在官场,而是一不小心才落入其中的,因而深表悔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重点领会“俗”“韵”“性”“尘网”等词的含义,以此总结陶渊明“隐逸”的内涵,即诗人摒弃污浊的官场,在田园中坚贞自守,捍卫自我人格尊严。莫砺锋解读说:“陶渊明的归隐不是被动远离尘世,更不是放弃,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坚守和斗争。”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捍卫人格的途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学生可通过文下注释了解“羁鸟”是指笼中的鸟,“池鱼”是失去自由的鱼。然后教师提问:“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思想内涵是什么?”诗人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自己入仕过程中丧失自由的苦况,官场带给他的是压抑、束缚。接下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让学生思考“守拙”的深层含义,以确立守拙“是颖悟后灵魂的追求,是质性自然的坚守”的结论。可以说,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在摆脱世俗羁绊后,把躬耕看作是自己“守拙”的途径,他表面上逍遥于田园间,身心自由,实际却显出儒家“不食嗟来之食”的硬气,本质是捍卫自我人格精神。躬耕不仅解决了衣食问题,而且诗人还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有学者指出:“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切实自然人生,他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因而隐逸成就了自己。”确实,陶渊明与其他隐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将隐逸思想付诸实践,以其整个人生来探索隐逸的真谛。戴建业说:“农民也种田,但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而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对实现自我生命存在方式的主动选择,体现了他对人生、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作为识字的田夫,陶渊明主动远离世俗的纷扰,自食其力,“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享受着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