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意识在深度重构文本中的有效运用.docx

语境意识在深度重构文本中的有效运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境意识在深度重构文本中的有效运用

◎江苏/陆春花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文本语言,立足语境,把握语言规律,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

其次,注重语境“填补”,体悟文本的言外之意。作者往往在言语之间留下空白或者省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填补语境空白,想象作者创作的情境,生成文本的“象外之象”,体悟文本语言的“言外之意”。例如,经典古诗词由于受到字数、格律的限制,作者常常以丰富的“留白”来延展文本的意境和时空,进而调动读者的想象。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送别词的经典之作,在人物身份、情节安排、意境组成上,作者多用“留白”手法。学生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言文字的填补,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笔者执教时抓住《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的“送行图”,要求学生按照顺序填补“送别”的场景。比如,有的学生抓住“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中的“对”字,想象离别之人的言行举止。具体为:

那一个黄昏,那一个长亭,你时时叮嘱我一路要学会照顾自己,去了他乡可别忘了来信。一阵骤雨突至,似乎要留住即将离开的我。我俩双眸相对,缠绵悱恻之余,泣不成声。雨水、泪水交织在一起,模糊了我的视线。

可见,经典的作品往往会隐藏一些情节,省略一些细节,让语言更加富有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不断地填补语言的空白,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境语境是言语参与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围绕一定的话题发生的有效言语行为。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等表现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看法。基于此,教师需要注重情境语境,打通学生认知与作者创作之间的隔离感,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

文化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言语、交际的社会背景。受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影响,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使用特定的交际用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关注文化情境,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进而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

首先,在互文阅读中理解文化语境,探究文本原意。为了打破文本的界限,消除与作者的文化差异,读者需要寻找相近的文本,进行互文式联读,从而探究文本原来的意思。比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命若琴弦》《秋天的怀念》两篇文本,了解人物的心路历程、探寻文本主题,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共情。有的学生围绕这三篇文本的内容,寻找文章的“金句”,体悟史铁生的精神价值:(1)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2)逆境再长,也长不过你我的人生。(3)人生的目标不是虚设的。(4)甘于在思想中设身处地模仿命运的是英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三篇文本的内容,解读史铁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的精神内核。

其次,在迁移运用中深化文化语境,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化语境,围绕一定的母题进行读写迁移,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注重情、景、理的阐发,注重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据此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表达。教师可设计如下读写任务:(1)苏轼的纪念日,故宫博物馆将要展出苏轼的诗词,请查阅苏轼的相关经历,根据其词或者赋为其展牌命名(要求:突出苏轼的精神)。(2)请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例,为其写一篇人物评论。

综上所述,语境可以激活读者的认知经验,有效重构文本,深度解读文本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阅读的语境意识,实现语文阅读的真价值。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