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芣苢》:领略《诗经》的文化意蕴.docx

品读《芣苢》:领略《诗经》的文化意蕴.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读《芣苢》:领略《诗经》的文化意蕴

◎安徽/刘武洋

目前,国内对于品读文章类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是集中在文学、画作以及名著方面,部分学者将品读作为语言技巧提升的环节,从“找——品——读——拓”四个角度进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品读,能够从品读经典到拓展思维等各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部分学者从语文品读课入手,用更加宽泛的品读方式对“领略文本之美”进行了诠释,还有学者从名著角度出发,针对名著的写作手法进行详细剖析,将名著解读与赏析作为品读的重点进行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诗经》中的《芣苢》一文进行品读。

《诗经》中有很多民间歌谣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关关雎鸠”“大车槛槛”“桃之夭夭”“蒹葭萋萋”等,这充分体现出诗经歌谣的音律美。《芣苢》全篇皆用叠词,更是此类诗歌的典型代表。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

《芣苢》共三章,每段均以“采采”为始。人们对“采采”一词的解读存在不同的看法。仅从《诗经》本身的情况入手,“采采”既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又可以解释为“各种各样”。由于第一种解释的重复性太强,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解释。“薄言”是古时的语气助词,无具体含义。因此第一章可翻译为“各种各样的芣苢啊,采它,采到了!”而接下来的两章开始重复第一章的句式,每逢偶数句才只改动一个字。整篇作品读起来短促有力,表达的意思简单易懂。全诗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在变化,其余部分都以叠词和排比在重复,这不仅在诗词中很少见,在歌谣中也非常特别。

首先,叠词和排比的妙用能够使语义更加形象。如《青青河畔草》中开头六句运用六组叠词,将景与人的生机和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芣苢》中的“采采”和三章的排比同时将芣苢的“多”与采芣苢人的动作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次,叠词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描摹声音,又可以描摹颜色,最终达到描摹状态的效果。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隐隐何甸甸”,就通过叠词描摹的车马声渲染出离妇的凄凉情感,作品的“采采”以芣苢之“多”渲染采芣苢人的欢快心情,以排比句的使用加强渲染效果。最后,叠词的使用能使诗歌的音乐性更强。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对音乐的描写。作品中的“采采”若吟唱而出,也可以展现音乐的美感。

《芣苢》语言简短易懂,表达方式新奇独特,仅用“采”“有”“掇”“捋”“袺”“襭”六字,就将全文用“采采芣苢,薄言之”的句式搭建出来,其语言塑造之简练,意境勾勒之清晰,主题表达之深刻,都堪称《诗经》“国风”中的经典篇章。

《芣苢》中叠词的使用,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强,勾勒出一幅采芣苢人满载而归的景象。该诗简单明快、往复回环,人们采到的芣苢由少至多,虽然诗歌并未提及采芣苢之人,但却让读者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

对于《芣苢》一词意境的描述,“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全文的“文眼”,不仅将采芣苢人的动作描写出来,还体现了其动作的连贯性。先是采芣苢,接着得到少量芣苢,然后摘取拾取,成把地握取,接着持衣角盛取,最后装取。文章将采芣苢人从头至尾的采集画面刻画出来,并借助排比句朗朗上口的特点,体现出欢快的气氛。

关于本诗意境的描写,清朝方玉润曾在《诗经原始》中对《芣苢》进行评论,其意大致为:读者可以心平气和对地把这首诗歌读唱出来,这个时候就像听到了田园中的女子三三两两的在风和日丽的田野中,一句句地唱着欢快的歌儿,时断时续,余音袅袅,让人心旷神怡。当然这句评价的想象成分较多,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作品表达意境的勾勒,在不同的读者眼中是不同的。因此,人们才有了对这首诗的不同看法。袁枚对此诗的评价不高,认为这样的写法不是后人应该效仿的,章斋甚至仿写了一篇“点蜡烛”主题的诗歌“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以此进行嘲讽。而这完全是文人的不同见解,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但无论如何,诗歌描写的意境总体基调是相同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由此也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芣苢》是女子们采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女子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芣苢》采用“赋”的手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先秦劳动妇女的采集画面刻画出来。通篇未提采芣苢的人,却将其动作勾勒得形象生动,通篇无一“乐”字,却将欢快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其源流的形成,也能让读者理清古今文化的联系。在感受诗歌语言与意境的同时,认识到诗歌所体现的生活和文化哲理,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