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品读《故都的秋》一文中的“故”与“秋”
◎安徽/徐卫锋
对于《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多元视角的基础上,应当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因为相对于其他描写秋天的作品而言,郁达夫在描写秋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思路。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颇多,多为见景生情,或赞秋,或悲秋,似乎在地域上没有强求,唯独郁达夫之观秋,却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因此,郁达夫辗转千里从杭州赶到北平,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从作家细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故都秋天的浓浓深情,领略到作者构思用心之良苦。这种良苦的用心正是在课文解读的时候必须重视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笔者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会从作者所坚守的北方也就是“故都”之“故”来分析作者心中的“秋”。应当说这种坚守解读初衷的思路让笔者在解读《故都的秋》一文时收获很多,现将自己的收获总结出来,希望能够与同行分享。
郁达夫开篇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作者所关注的“秋”实际上是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的。如果说“秋”给作者带来的是一种心境之感的话,那“北国”才是这片心境之感的土壤。在作者的心目当中,地理方位的“北国”是作者内心中的“故都”,一个“故”字将作者所有的情感都表达了出来。中国有句古话叫“故土难离”,有一种说法叫“叶落归根”。故土之所以难离,是因为那是一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故”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那就是“故去”的意思,“故去”即为“叶落”,“叶落归根”之根在哪里,在于“故”土。所以作者内心当中的“故国”有着深深的烙印,这是对“秋”的情感演绎的心境基础。
如果说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的话,那作者所演绎出来的秋,才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欲说还休甚至无法言说的情感。当这种感觉无法言说的时候,作为一个情感丰富且文字驾驭能力较强的人,只能诉诸于其他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作者心目当中的“秋”。
仔细分析这些描写,作者写到了故都的一些地点,点到了这些地方与秋相关的独特的场景。生活在陶然亭的人很多,但是将情感寄托在芦花身上的人很少;生活在故都,对作者所提到的地点的人有过生活经历的人很多,但是将眼光锁定在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上的人又很少。这种关注很容易让作者的内心感觉到孤独甚至悲凉,而这种感觉正与四季当中的秋季是吻合的。这种感觉上的吻合能够让作者与秋自然融合到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能够用如此优美的笔触和文字写下《故都的秋》,就存在着某种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必然,所以才让作者的内心情感得到了抒发,让后人读到了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当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作者在描写江南与北国的时候,看似时空跨度较大,但也正是用这种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时空的跨越,才让人感觉到相对于江南的秋而言,故都的秋是那么的清、那么的静、那么的悲凉。
“悲凉”通常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感觉,但是从作者的描写来看,却又似乎在追求这种悲凉。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故都的秋”还是“郁达夫的秋”,都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这种思念透露着一丝悲凉,彰显着生命之爱,是“郁达夫的故都”形态构建与思想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有很多种形式,郁达夫所选择的是将自己置入“故都”这一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乃至于是让自己在这种孤独与悲凉当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并让自己真正走入故都的秋境。
综上所述,对于《故都的秋》这样一篇课文的解读,只有紧扣其中的“故”与“秋”,才能真正咀嚼出这篇文本的味道,才能真正让读者走入文本当中。有了这样的努力,才可能把握到经典文本的意蕴所在,而这也正是教材解读或课文解读的真正要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