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背诵全词。学习目标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词作特点“豪壮典丽”。

张孝祥自小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千言。刚16岁,就考了乡试第一名。23岁时,他参加会试,不巧的是,正与权相秦桧孙子秦埙(xūn)同时应试。殿试后,考官本来迎合秦桧之意,定秦埙为状元,张孝祥列第二。宋高宗亲自阅卷,将张孝祥定为状元,同榜单进士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人,将秦埙定为探花。登上政治舞台,张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他及第不久便上言为岳飞鸣冤;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写作背景

念奴娇·过洞庭词牌名。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洞庭湖,古称云梦。洞庭湖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位于相对“中原”的位置。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过或逗留于此处,均留下诗词文赋,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题目解读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二、诵读感知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景物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澄澈”整体感知

三、研读鉴赏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在文中有何作用?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析“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表达上的作用。4.为什么词人用了那么多笔墨来写洞庭湖之景物,却又说“难与君说”?赏上阙之景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①“洞庭春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②“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为作者的抒情提供了时间背景;③“更无一点风色”点明风平浪静的环境氛围。洞庭湖没有一丝一毫“风色”,且“无”字之前着一“更”字,表递进,进一步表明词人此时远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内心处于平静的状态。洞庭湖:旷远宁静词人:平静淡然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不但“安静”而且“干净”。

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洞庭之景?①悠然。②湖面平静广阔;湖水清澈透明;洞庭湖从天空到湖水,从上到下都非常澄澈。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比喻。将湖面比作“玉鉴”“琼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湖面的风平浪静、光洁明净。②夸张,“三万顷”夸大了洞庭湖水的实际面积,表现了洞庭湖水域之广。③对比。以“一叶”的渺小与“三万顷”的广阔构成鲜明的对比,强调在远大空间之下个人的渺小。炼句题:手法+分析+手法效果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①写景: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边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双关借景抒情②写人:洞庭湖面的阔大象征心胸襟怀的阔大,以湖水的澄澈透明表明自己的表里如一、高洁正直、光明磊落。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这句堪称千古佳句,请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妙处。素月分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