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原体Borreliaburgdorferi通过蜱咬虫媒传递,感染人和动物,但感染蜱咬后不一定发病。蜱叮咬后伯氏疏螺旋体侵入皮肤并在局部孵育播散,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受损皮肤可培养出螺旋体(Ⅰ期)。数日至数周螺旋体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或经血液播散到各器官,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导致血管损伤,引起心肌、视网膜、肌肉、骨骼、滑膜、脾、肝、脑膜和大脑病变,病理可见脑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内膜增厚,可查到螺旋体(II期);约10%患者变为严重慢性病变(III期)时治疗效果不佳病因及发病机制第87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本病多发生在夏季,病程分三期:Ⅰ期是蜱叮咬后3~32天,除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chronicummigrans,ECM),可有头痛、肌痛、颈强直及罕见的面神经瘫痪,ECM常在3~4周后消失。Ⅱ期自发生股部、腹股沟或腋窝ECM后数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表现脑膜刺激征如头痛、颈强,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双侧面神经麻痹,以及畏光、眼球活动疼痛、疲劳、易怒、情绪不稳、记忆和睡眠障碍、关节或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和咽痛等;常累及周围神经、单个或多数神经根,出现剧烈根痛或肢体无力;CSF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心脏传导障碍、心肌炎、心包炎、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等。Ⅲ期常见于原发感染后数月,特征是出现慢性关节炎,常见于HLA-DR2阳性病人。少数病例可见慢性脑脊髓病,如记忆和认知障碍、视神经和括约肌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第88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综合征第55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GSS)综合征是朊蛋白引起的家族性神经变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变为小脑、大脑和基底节海绵状变性,显著的淀粉样斑块沉积,合并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发病年龄19~66岁,平均40岁,发病及进展缓慢。病初主要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最终合并痴呆、缓慢进展的痉挛性截瘫,脑干受累出现橄榄脑桥小脑变性症状。病程持续2~10年。EEG为弥散性慢波,无周期性改变。无特效治疗。第56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第57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FFI)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至1998年为止仅发现9个家系23例FFI病人。本病由Lugaresi(1986)首先报告。病变特点是丘脑变性。发病年龄18~61岁,病程7~36个月。睡眠障碍是本病突出的早期症状,病人总睡眠时间不断地显著减少,严重者一昼夜睡眠不超过1小时,催眠药无效。本病早期征象也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锥体束征、小脑体征、痴呆和肌阵挛等。同一家族某些病人可出现CJD临床表现,EEG可见弥散性慢波,周期性异常波罕见。FFI临床表现多变,基因型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无特效治疗。第58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三节艾滋病的神经系统病变第59页,共1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含RNA依赖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有两种亚型,HIV-1能引起免疫缺陷和AIDS,呈世界性分布;HIV-2仅在非洲西部和欧洲的非洲移民及性伴中发生,很少引起免疫缺陷和AIDS。本病高危人群包括同性恋、杂乱性交及异性性接触、药瘾、血友病、多次输血和HIV感染者的婴儿病毒与细胞表面CD4受体结合,破坏CD4+淋巴细胞,引起机体严重细胞免疫缺陷,病毒藉胞饮或融合作用进入细胞内,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发生溶解坏死,使辅助性T细胞(Th)减少和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导致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机会性感染,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增加,肺孢子虫Carinii导致Kaposi肉瘤。HIV不仅是引起免疫缺陷的嗜淋巴细胞病毒,也是危险的嗜神经病毒,尸检发现90%的艾滋病患者可见神经系统病变。病毒通常不直接损害神经组织,可通过持续性胞内感染和免疫介导的间接损伤、受染的单个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兴奋毒性氨基酸、胞内钙超载、自由基、脂质炎性介质(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HIV基因产物如膜糖蛋白GP120的间接细胞毒性等引起组织炎症损害。促使HIV感染后疾病发作因素包括HIV生物学变异、强毒力病毒株、宿主免疫机制与伴随感染相互作用,伴随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人类单纯疱疹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等。病因

文档评论(0)

xiaoyao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