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果洛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诊断和综合防控策略的分析探讨
牛布鲁氏菌病是现代牛养殖业中危害极大的一类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病原主要进行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黏膜组织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很容易在养殖、屠宰、销售等诸多环节传播流行,严重威胁到养殖人员和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畜牧养殖安全。青海省果洛州有着悠久的牛养殖历史,牦牛养殖产业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随着近年来养殖规模逐渐扩大,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数量逐渐增加以及养殖户对外引种频率的显著增强,布鲁氏菌病的传入风险大大增加,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诊断和防控,势必会对牛的正常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危害。目前基层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认知不足,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好疾病的有效识别和防治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当出现疑似病例之后,不知道该采取哪种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造成布鲁氏菌在养殖场中大范围传播蔓延,引发大批量的牦牛发病,带来不可挽回的直接损失。本次研究在对青海省果洛州牛养殖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控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率有一定帮助。
一、青海省果洛州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现状
1、青海省果洛州牛养殖产业现状
青海省果洛州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温差较大,降水稀少,年平均气温-2~2℃,1月平均气温-15~-5℃,7月平均气温10~16℃,平均年降水量300~500mm,主要集中在6~9月,年日照时数2800~3000h。当地拥有丰富的畜牧资源全州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1/3以上,境内有黄河、玛曲河等河流,高原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再加上藏族文化中重视畜牧业,当地农牧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畜牧业传统和养殖经验。目前果洛州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牦牛肉、牦牛奶、牦牛绒为核心的牦牛产业链。
2、青海省果洛州牛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
随着青海果洛州牦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养殖规模扩大背景之下,以布鲁氏菌病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呈现散发流行的态势,并且越发严重,其中玛多县、班玛县、久治县等地发病率较高,病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牛的胎盘、胎衣、流产物、精液等途径传播。为更好降低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确保牦牛养殖安全,当地农牧部门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定期对牛群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发现阳性牛后,立即隔离并扑杀,对密切接触牛只进行检测和隔离,对4~8月龄的雌性犊牛进行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加强疫区彻底消毒,对疫区引进的牛只进行检疫和隔离,同时开展牛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牧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尽管果洛州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但牛布鲁氏菌病防控仍面临挑战。在疫病防控期间部分农牧民对布鲁氏菌病认识不足,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另外果洛州地处高原,自然环境复杂,增加了布鲁氏菌传播的难度,再加上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布鲁氏菌,对牛群构成潜在威胁。
二、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
1、牛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病原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球形、球杆状或短杆状,无鞭毛,不运动,也不形成芽孢,在沙黄-孔雀绿染色中呈红色,而其他细菌则呈绿色,这一特性可作为其鉴别依据。布鲁氏菌为绝对厌氧菌,对氧气非常敏感,需要在无氧环境下生长。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其活动能力较强,而在高温条件下活动能力较差,在60℃的环境中,约30min即可将其杀死。在体外环境中细菌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动物的乳汁、皮毛、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存活数月,对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均敏感,湿热60℃或紫外线照射20min即可灭活。目前,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畜中存在,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曾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得到基本控制,但自90年代中期起疫病持续快速上升,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
2、牛布鲁氏菌病的致病机理
牛布鲁氏菌可通过皮肤损伤、吸入或摄入进入人体,优先靶向单核巨噬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牛布鲁氏菌在细胞质中存活和增殖,并在增殖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致病因子,常见的包括脂多糖(LPS)和生物膜,这些因子会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LPS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生物膜形成保护层,防止抗体和免疫细胞的进入。随后布鲁氏菌产生胞内生长抑制因子(IGS),损害巨噬细胞并导致细胞坏死,胞内增殖会破坏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理功能,导致免疫反应受损,细胞当中的布鲁氏菌死亡之后会释放脂多糖(LPS),导致炎症、发烧和组织损伤,炎症细胞又会进一步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持续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建立持续感染。
3、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从当前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来看,该种疾病在牧区大多呈现散发流行状态呈散发流行状态,并且近年来越发严重,发病率逐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规律及防控应急策略的探讨.docx
- 羊溃疡性口炎常见病因及在养殖实践中的防治要点探讨.docx
-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猪产后瘫痪的有效防治手段和实践分析.docx
- 不同青贮饲料饲喂犊牛育肥效果的试验讨论分析.docx
- 笼养肉鸡的舍饲养殖技术及常见疫病的科学防控措施探讨.docx
- 规模化猪场生猪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及其优化策略的创新改进.docx
- 舍饲肉羊养殖业的饲草饲料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探讨.docx
- 探讨冬季仔猪饲养中常见3种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方案.docx
- 环保型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系统性综合分析.docx
- 淡水鲈鱼池塘养殖管理技术与病害科学防控方案的完善.docx
- 蚕桑优质高产高效种养配套技术及常见蚕病防治经验总结.docx
-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流程与关键技术节点把控的探讨.docx
-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概述及实践应用分析.docx
-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蚕桑养殖领域的应用实践探讨.docx
- 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策略与推广分析.docx
- 玉米保护性耕作理念下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