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详细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8篇汇编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飞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系202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
【审题指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
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II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
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
一、命题意图
1.纪念重大历史节点: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纪念日,引导考生回望历史,铭记苦难与抗争,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2.传承民族精神血脉:通过精选的三则文学材料(老舍小说、艾青诗歌、穆旦诗歌),聚焦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抗战时期)普通个体(艺人、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担当、挚爱、不屈与对新生的渴望。旨在引导考生思考民族精神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价值。
3.涵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材料蕴含着对祖国土地的深沉热爱(艾青)、对民族同胞的深切关怀与牺牲精神(穆旦)、以及普通人面对苦难时的责任意识(老舍)。命题意图在于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思考个人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
4.提升人文素养与思辨能力:选用经典文学作品作为素材,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由文本生发联想、进行深度思辨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文学意象(沉默、嘶哑、带血的手、拥抱)背后的深刻意蕴,并能进行关联、比较与升华。
5.落实核心价值导向:试题完美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指向的民族复兴目标。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学考结合
1.教材关联紧密:
???直接关联:材料二(艾青《我爱这土地》)明确选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考生对这首诗的主题(爱国)、意象(土地、鸟、喉咙、泪水)、情感(深沉、执着、悲愤)应有基本理解。这为解读材料提供了直接的知识背景。
???间接关联/能力迁移:
???教材中大量涉及近现代史、民族苦难(如《土地的誓言》、《最后一次讲演》、《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以及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如《黄河颂》、《老山界》等),有助于考生理解抗战背景和民族精神。
???教材中关于“意象”、“象征”、“抒情方式”等文学知识点的学习,是解读老舍笔下“开不了口”、艾青“嘶哑的喉咙”、穆旦“带血的手”等关键意象的基础能力。
???议论文写作训练(观点、论据、论证、结构)是完成本题的核心能力要求。
2.高考考查方向契合:
???立德树人:高考作文首要功能是价值引领,本题紧扣时代主题(历史纪念、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符合高考导向。
???核心素养: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表达)、“思维发展与提升”(联想、思辨、论证)、“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学意象美、情感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抗战精神、民族品格)。
???情境任务驱动:提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材料情境,要求考生基于此情境进行联想、思考、写作,符合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思辨性要求:三则材料内涵丰富且有内在关联(沉默-发声-新生;个体-群体;苦难-希望;责任-牺牲-凝聚),要求考生能发现关联、进行比较、深入思考,体现思辨性。
三、审题指导
1.整体把握材料核心:?
三则材料均源于抗战背景,共同展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个体(普通人/知识分子)面对苦难、心怀大爱、坚韧不屈、渴望并最终迎来民族新生的精神历程。关键词/意象:沉默(翻腾)、嘶哑歌唱、带血的手、拥抱、民族起来。
2.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材料一(老舍):个体在巨大悲痛和责任面前一时“失语”(开不了口),但内心“翻腾”着深切的情感和责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1、5、6、8单元文言文基础达标训练学生版.docx
-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1、5、6、8单元文言文基础达标训练解析版.docx
-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二).docx
-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一).docx
-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文言文基础训练(教师版).docx
-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文言文基础训练(学生版).docx
- 作文——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导学案)——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x
- 作文——标准段写作(导学案)——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x
- 作文——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导学案)——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x
- 作文——巧拟题目(导学案)——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