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等八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等八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俗画通常表现具有普遍性的人民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唐代的《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和宋代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等著作中,都有言及风俗画的主题和内容。同时,风俗画亦承载着“写太平之象”的宣传功能与“成教化,助人伦”的德育功能。对于节庆、集市等场景的描绘,歌颂着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对于应时劳作、阖家欢乐等场景的表现,则是对积极生活的再现与倡导。画家在构建这些场景时,赋予现实生活以浪漫的想象,进而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气息——风俗画的画面往往是现实的,又是诗意的;风俗画表现的是世俗生活的一瞬,又以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接续永恒,正如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于后世被不断重绘和演绎,建构起中国人对于繁华市井的普遍认知,不禁让人想起明代文人李东阳的诗句:“城中万屋翚薨起,百货千商集成蚁。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传统风俗画中有一系列表现节庆或集市场景的佳作,如宋代李嵩的《岁朝图》和苏汉臣的《五瑞图》皆以庆祝新春为主题,李嵩的《观灯图》和明代佚名画家的《上元灯彩图》皆聚焦元宵佳节。此类画作通常呈现出较为繁密的景象,建筑鳞次栉比,人物摩肩接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有一件明代仇英《岁朝图》,画中童子们簇拥在院落内外嬉闹,燃鞭炮、吹喇叭、耍花枪、荡秋千、贴门神,生动演绎了乾隆“任教稚子闹庭阶”的诗中意境。另一件馆藏《西湖繁会》扇面为佚名画家所作,画面中,亭台楼阁星罗棋布,香客、游人穿梭其间,再现了明代文人张岱笔下“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的香市盛况。这些风俗画不仅细节众多,还十分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并包含大量有着吉祥寓意的元素,如李蒿《观灯图》中的象车寓意“太平有象”,仇英《岁朝图》中的鱼灯象征“年年有余”。此外,不同时代的画家在对同一题材进行表现时,还会融入当时特有的文化元素,这也成为历代画作版本比较研究的重要线索。

风俗画中的另一大类是对农业劳动场景的描绘,主要包含耕织、渔猎以及农闲宴饮等内容,如宋代楼璹的《耕织图》、明代周臣的《渔乐图》、清代冷放的《农家故事图》皆属此类。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岁物丰成关乎着国家兴旺和家庭富庶。《诗经》中《豳风·七月》一篇,描写了西周初年豳地百姓劳动生产的不同阶段和各种况味。“豳风”的意象也被画家纳入风俗画中,如宋代马和之、清代王概都绘有《豳风图》,画家既将诗文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又将诗中所寄托的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融入图像。那些因循天时、纳稼生产的农人身影,是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的缩影,也是国家兴旺的基石。

无论是节庆风俗画还是农事风俗画,其表现主体往往是开阔场景及人物群像,并多寄托着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另一类场景及内容更为聚焦的风俗画开始流行,其礼教功能相对减弱,与世俗生活更为贴近,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清代詹巩的《尧民击壤图》和胡葭的《市井人物图》等,在这些作品中,人物成为被表现的主体,占据了画面的中心,或是“闻说丰年景致,老农击壤鸣鸣”,或是“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这类画作中常有一些场景安排和人物动作略显夸张,富有戏剧色彩,而这些“小花絮”正是现实社会景观的诗意化演绎,为平凡的世俗生活增添了别样生趣。

(摘编自刘希言《从来风俗亦有诗》《光明日报》)

材料二:

外公家堂屋侧墙上挂的四幅画,每幅都配了一首诗,年深日久,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首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推测,另外两幅画及配诗应该也是跟送别主题相关的,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之类。

小时候,我家中也有类似摆设,中堂是一幅硕大的写意山水,山峰疏林间有三个行人,还有一只猛虎卧于溪涧之侧。那出自我父亲舅舅的手笔,但我父亲初中毕业就入伍了,对此画内涵应该一无所知,因为在我成长过程中从未听他讲过这幅画。直到有一次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看到著名的儒道释三家文化和谐共处的《虎溪三笑图》,我才恍然大悟——我家那张画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啊!

我不知其他地方如何,记忆中吾乡农民家中多有如此陈设。我就见过邻居家中梅兰竹菊的条幅、“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字联。它们也许是某个乡间文人的作品,也许就是春节前从集市上买来的新年挂画,不过是主人家平凡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装点。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而言,那些诗词歌赋不见得有如何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或富意,却在不经意间进行了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文化的传承之功、经典的涵泳之力,可能恰恰就藏在这些日用而不知的事物中。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背景,司空见惯,习以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