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农村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农村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对实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本文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为例,明确生命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并以问题情境为引领,制造认知冲突,结合已有知识、生物学事实和科学研究,渗透生命健康教育内容。笔者通过设计针对性问题,对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反馈与评估,旨在提升学生将生命健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生命意识、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生命健康教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12-0053-04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应把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强调要深入基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然而,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多数农村家长选择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1]部分农村学生呈现出健康不良状况,具体表现为性格极端化、生命意识淡漠、过早接触并养成不良习惯,以及学习动机趋于功利化等。鉴于此,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地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教育维度审视,家庭教育的缺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强化来弥补。其中,生命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及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兼顾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深入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2],通过渗透生命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生命健康实践能力[3],从而全面提升后备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下简称“教材”)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为例,开展实践研究,旨在探讨在农村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以期改善农村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

1教学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明确要求“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基于此,笔者将生命健康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以“小红的疑惑”为情境线,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逐步渗透生命健康教育内容,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评估教学实施效果。

2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剖析精子和卵细胞复杂的形成机制及新生命的孕育历程,激发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之情,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观念。

(2)通过学习受精作用,理解生命的存在具有其内在合理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3)通过阐述新生命的起源与发育过程,激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培养其感恩父母、尊重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

(4)通过学习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认识遗传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实施过程

3.1制造认知冲突,渗透生命健康教育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小红在参观动物园时,向母亲提出“为何驴与马能够杂交产生骡子?”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驴与马染色体的扫描电镜图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两者的染色体数目,并设问:驴与马进行杂交时,其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否遵循有丝分裂?随后,教师展示骡子的染色体图片,并通过子代染色体的数目逆推亲代染色体的数目,引导学生分析亲本代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特点,进而引入魏斯曼(A.Weismann)的观点。接着,教师展示果蝇体细胞及其配子的染色体示意图,并提问:染色体数目如何减半?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普遍知道马与驴分属不同物种,但对两者能杂交产生骡子的现象缺乏了解,教师通过此情境激发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观念。通过展示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的染色体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延展至人类的胚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

3.2探究减数分裂过程,渗透生命健康教育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二:在理解了驴与马能够繁衍后代的原因后,小红询问人类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分裂机制。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首先介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部位,以及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具体阶段。随后,教师结合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绘制减数分裂的示意图,着重阐述减数第一次分裂从前期至后期的主要特征(见图1)。为深入说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现象,教师引入生物学事实:亲姐妹间所携带的基因高度相似。教师据此阐释交叉互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