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一种在临床上具有特征性表现的症状,主要与神经系统病变相关。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定义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被迫停下休息,休息片刻后症状可缓解,继续行走后又会重复出现上述症状。

病因

-腰椎管狭窄症:这是引发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最为常见的原因。由于腰椎管的空间因各种因素(如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黄韧带肥厚等)而变窄,对其中走行的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产生压迫。当患者行走时,神经根需氧量增加,但因受压导致血供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神经损伤:如坐骨神经损伤、马尾神经损伤等,受伤神经在行走过程中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变化,可出现功能障碍,产生类似间歇性跛行的表现。

-脊髓血管病变:脊髓的血液供应出现异常,例如脊髓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行走时脊髓的代谢需求增加,而病变血管无法提供充足的血液,导致神经功能受影响,引起间歇性跛行。

临床表现

-疼痛:多表现为下肢的酸痛、胀痛、刺痛等,部位可累及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或后侧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且随行走距离增加而加重。

-麻木:常与疼痛伴随出现,感觉下肢皮肤有麻木、蚁走感等异常感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对肢体位置和动作的感知。

-无力:行走过程中下肢逐渐出现乏力感,导致行走困难,休息后肌力可有所恢复,但再次行走后又会出现无力症状。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感觉和肌力检查等,初步判断神经受压的部位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X线:可帮助医生观察脊柱的骨质结构,查看是否存在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可能提示腰椎病变的线索。

-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判断椎管狭窄的程度、骨质增生的具体位置和大小等有重要价值。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可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等神经组织的形态和受压情况,是诊断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病因的重要检查方法。

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

-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尽量多休息,减轻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缓解疼痛和麻木症状。

-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存在神经受压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腰椎减压术、神经松解术等,目的是解除神经的压迫,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

文档评论(0)

156****50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