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于社会责任培养的“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陈静雯吕向阳
摘要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课为例,从社会责任的培养出发,以沙尘暴形成和治理作为线索,借助大量时事和真实的案例,通过课前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达成重要概念的形成,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责任示例分析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面简称《课程标准》)中的“生物与环境”主题。《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为“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学业要求为“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可见,教学过程中通过突出实例分析,落实社会责任培养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理解程度不深,不能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也不能深度剖析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到环境的,此外,学生也难以体会环境被破坏后再恢复的困难性。基于此,本课教学以沙尘的形成和治理为线索,结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用实例分析使学生感知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关注社会议题,提升社会责任。
(2)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分析,培养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通过了解中国防护林工程,关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理解认同并初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
(4)通过分析实例和制作“倡议书”,形成爱护生物圈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教学过程
4.1时事新闻分析,创设真实情景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搜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实例。课程伊始,教师播放2021年3月“北京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沙尘暴”事件的视频并展示外国媒体就此次沙尘暴做出的负面评论,提出问题:此次沙尘暴的原因真的如外国媒体报道的那样吗?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怎样回应?学生各抒己见,随后教师播放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回答视频,同时引出此次沙尘源于蒙古国。
设计意图: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体现了作为国家公民对时事政治、国际局势的高度关注的责任感,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
4.2正反实例分析,提升社会责任
4.2.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师出示蒙古国沙尘漫天的图片,提出问题:除了本身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外,引发蒙古国多发沙尘暴的原因有哪些?接着提供蒙古国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和开采矿藏的三张图片以及沙化原因的文字资料,提出问题:这些人为因素是如何导致了蒙古国的沙化?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草原的生物多样性、牲畜数量过多对草场造成的影响,采矿的负面作用以及森林的作用等角度挖掘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进行小结:沙尘暴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祸”的主要体现是过度放牧,开采矿藏和森林砍伐,这些不同的人类活动造成了蒙古国日趋严重的沙尘问题。
教师选取学生课前调查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负面影响案例(例如日本核废水倾倒,雾霾现象,垃圾围城等),指导学生进行汇报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蒙古国多发沙尘暴的人为原因,解决课堂引入时提出的沙尘暴产生原因的问题,达成深度分析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课前查找资料的分析,提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议题,培养社会责任。这两个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人类活动会破坏生物圈的重要概念,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反作用于人类的负面影响。
4.2.2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教师以塞罕坝的恢复为例,展现近六十年来塞罕坝的治理过程,接着展示自1960年以来北京沙尘天数逐年下降的图片,提出问题:塞罕坝的环境恢复后,为什么北京的沙尘天数逐渐下降了?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改善了环境后,也会回馈于人类自身。
接着,教师由塞罕坝的治理引出三北防护林建设乃至全国的造林工程,并突出我国把生态改善和扶贫脱困结合的创新之举,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决策者,你将采取什么方式来进行生态脱贫?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提出发展旅游业,给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等意见。
设计意图:以塞罕坝为引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防护林建设工程,回扣到课堂引入的沙尘暴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保护作用,还可以体会到生物圈被破坏后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老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生物学概念教学理念的教学探索——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docx
- 基于生命观念考查的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docx
- 基于生活化的“细胞的分化”教学设计.docx
-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学项目式实验教学研究.docx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探究.docx
- 基于深度学习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学设计.docx
- 基于深度学习“层进式策略”建构结构与功能观——以高考专题复习.docx
- 基于社会热点的“一境到底”教学设计.docx
- 基于三重表征理论的生物学深度学习实践路径研究.docx
-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docx
- 基于认知访谈优化初中生物学学习策略.docx
- 基于情境创设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docx
- 基于模型建构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以“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docx
- 基于模型建构的高中生物学项目化教学实践——以“基因工程赋予生.docx
- 基于模型建构的初中生物学科学思维的培养——以“生物的分类”为.docx
- 基于论证式教学策略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基因表达与性状.docx
- 基于跨学科实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探究鱼类适应.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