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温热论》;目
录;目
录;重点难点
重点:温病大纲、卫气营血辨证及治疗原则、邪在肺卫、流连气分、里结阳明、邪入营血证治及温病辨舌。
难点:
1.对“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解。
2.对“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的理解。
3.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4.《温热论》对湿的认识。
5.妇人温病的诊治。;概述
《温热论》简介
1.作者生平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生于1667年,殁于1746年,享年80岁。祖籍安徽歙县,行医于江苏吴县。叶氏世医出身,祖父与父亲皆业医。叶氏少时由其父讲授岐黄之术,14岁时其父逝世,便从其父门人朱君专心习医,据传在18岁时已从师17人。叶氏博采众长,医术精湛,不仅精于内科,对幼科、妇科、外科等也多有建树,最擅长温病时疫痧痘等证。;2.著作版本
“华本”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温热论》,王孟英依“华本”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唐本”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论治》,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名《叶天士温病论》。
本教材以“华本”为据,参考《温热经纬》,将原文列为37条,以内容归类分析,并冠以标题,原文后括号内的数字,为《温热论》原条文顺序编号,按原文、注解、释义、选注体例叙述。
;3.主要内容
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的理论根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等。
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4.叶天士著作种类
《温热论》
《临证指南医案》
《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
《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未刻本叶氏医案》等;5.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百余年间,私淑叶氏者很多,其门人顾景文、华岫云、儿子叶奕章、叶龙章传承叶学,最闻名的有清代的吴瑭、章楠、王士雄等皆私淑叶氏之学,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温病学派。
清代吴鞠通继承了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思想???并加以充实发挥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共同构成温病的两大辨证纲领。
清代医家柳宝诒、王清任、陈平伯、吴坤安等对于温病血分证治疗大法“凉血散血”进行深刻地认识,并予以发挥。
;《温热论》释义
(一)温病大纲
【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注解】?上受:口鼻位于人体上部之头面部,温邪侵入多经口鼻,故曰上受。
?逆传心包:指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不顺传于阳明气分,而直传入手厥阴心包。
【释义】本节提出了温病的辨治纲领,讨论了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温邪上受;2.温邪的感邪途径;3.温病的传变方式
不传: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情轻浅,经及时而正确的诊治,病邪即可外解。
顺传:若邪不外解,肺卫病变传至阳明气分,称为顺传。
逆传:手太阴肺卫病变迅速传入手厥阴心包。
(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其传变迅速,病势重险。);4.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的全过程主要是肺与心包的病变,主要是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它反映出表里浅深的不同病理变化。
(邪在肺卫者,病情轻浅;传气则病情较重)
(逆传心包及病在营分者病情更重;深入血分者则病情危重)。
;5.温病与伤寒之异同
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其发生发展及传变均符合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均有人体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故叶氏言“同”。
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温病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初起邪在肺卫时主以辛凉,入气方可清气,入营主以清营泄热,入血则需凉血散血。温病全病程均易耗伤津液,故须重视养阴生津。伤寒采用六经辨证,初起寒伤太阳主以辛温解表,进而邪入阳明则或清或下,邪在少阳则和解表里,而太阴之脾胃虚寒,少阴之心肾阳虚,厥阴之寒热错杂等均有不同之治法。伤寒病程中易伤阳气,故需重视顾护阳气。故叶氏云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选注】华岫云:邪从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温冬时伏寒,藏于少阴,遇春时温气而发,非必上受之邪也。则此所论温邪,乃是风热、湿温之发于春末夏初者也。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一)温病大纲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注解】?透热转气:指把营分之热透转到气分而解的治疗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