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推断方法
(一)单字组词法(基本)
在文言文阅读中,存在很多单音节词,如山、水、花、草、人等。我们在解释文言实词时,可以利用文言文大部分实词具有“单音性”这一特点,在运用现代汉语中的“组词法”,判断该实词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即使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我们也同样可以运用“组词法”进行推断。比如“可以”“公正”
1.齐人未附?附——归附、归顺。
2.齐人追亡逐北?北——败北,指败逃者。
3.吴既赦越?赦——赦免。
4.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恶——厌恶。(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
5.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坚固、险固。(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
(二)语境推断法
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
[简析]:绐:daì,同“诒”,欺骗,欺诈根据“乃陷大泽中”,推断出田父没有指明正确的方向。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1.每闻琴之声,则应节而舞
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1.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2.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1.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很多人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1.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哪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2.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用“系”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用“尸”作偏旁的字与“身体”有关;
用“禾”作偏旁的字与“五谷”有关;
用“歹”作偏旁的字与“死亡”有关;
用“求”作偏旁的字与“皮毛”有关;
用“宀”作偏旁的字与“房屋”有关
用“隹”作偏旁的字与“鸟雀”有关
用“攴”作偏旁的字与“敲击”有关;
用“辛”作偏旁的字与“刑具”有关;
用“片”作偏旁的字与“文书、文件”有关
用“旨”作偏旁的字与“美味”有关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籴——买进粮食
粜(tiào)——卖出粮食
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下鼻子
(四)语法结构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对仗、互文、对比等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撸
5.通五经,贯六艺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简析]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2.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3.句从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4.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人”。5.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6.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