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常识
一、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方向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以下是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方向:
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密切相关,有的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
③设误点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
④自2022年开始,不再单独考查古代文化常识;2023年全国新高考两套试卷中,只有两个选项与文化常识有关,2024年只有新高考Ⅰ卷有1个与文常相关的题目,这预示着文化常识开始逐渐退席。而古今异义、成语、文言句式和教材中词语已进入考查范围。
二、掌握文化常识题的答题原则和方法
近两年高考有关文化常识的考查点随文设置,涉及面广,规律性不强。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三结合”原则
(1)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2)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3)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专有名词时,可联想生活常识、共识性话语作答。
2.五方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有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做题时可结合它们来进行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或罢免;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对“部曲”的解释: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原文是“(祖)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将”是带领,“百余家”指其军队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显然,选项解释不合乎语境。
(4)借助逻辑帮判断
通过分析选项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Ⅲ项中解说“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行政长官”管理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军事、科举”类的事务不由“行政长官”掌管。
(5)遇生判对灵活断
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所以,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五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a.直译: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确保原文字字着落,字字有根据。(字字落实)
b.意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文从意顺)
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1)比喻的翻译。
①明喻,译为“像××一样”。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
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缙绅”本义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如果出现在句中,应译成它的借代义“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