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发热惊厥急救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症状识别
01
疾病概述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护理措施规范
05
家庭预防指导
06
特殊情况应对
01
疾病概述
发热惊厥基本定义
复杂性发热惊厥
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反复出现,且可能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
03
是发热初期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全身性抽搐,通常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
02
单纯性发热惊厥
发热惊厥
是指因感染导致体温突然升高而引起的急性、短暂性、全身性抽搐,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
01
常见病因与诱因
感染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中耳炎等,是发热惊厥的主要原因。
01
遗传
有发热惊厥家族史的儿童更易发生此病。
02
年龄
6个月至5岁的儿童是发热惊厥的高发人群。
03
环境因素
如突然的环境温度变化、疫苗接种等,可能诱发发热惊厥。
04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季节性
预后
重复性
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中,发热惊厥的发病率较高。
发热惊厥在冬春季节更为常见,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大多数单纯性发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发热惊厥的预后可能较差,但经及时治疗和护理,一般不会留有严重后遗症。
部分儿童在首次发热惊厥后,可能再次出现此病。
02
症状识别
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或失去反应。
意识障碍
呼吸急促、喘息或短暂呼吸暂停。
呼吸困难
01
02
03
04
全身或局部肌肉不受控制地抽搐,可能伴随着强直和阵挛。
抽搐
体温迅速升高,通常超过38℃。
体温升高
典型临床表现
与其他抽搐的鉴别
热性惊厥与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也会引起抽搐,但通常伴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03
低钙惊厥也可引起抽搐,但通常不伴随发热,且多有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史。
02
热性惊厥与低钙惊厥
热性惊厥与癫痫
热性惊厥通常与高热有关,而癫痫发作不一定伴随发热。
01
危险程度分级
短暂抽搐,不超过几分钟,不造成持久影响。
轻度
抽搐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但可自行缓解,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
中度
持续抽搐,难以控制,可能导致大脑缺氧或损伤,需紧急处理。
重度
03
急救处理流程
体位管理原则
松开衣物
稍微松开患者衣物,使其呼吸顺畅,同时避免过度束缚。
01
侧卧位
将患者侧卧,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02
避免仰卧
避免患者仰卧,以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
03
呼吸道安全保障
迅速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理口腔
观察呼吸
吸氧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发现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急救措施。
如有条件,可给予患者吸氧,以缓解缺氧状况。
物理降温操作要点
散热
在物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效果。
03
用温水毛巾擦拭患者全身,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以促进散热。
02
温水擦浴
冷敷降温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额头、颈部、腋下等血管丰富的部位,以降低体温。
01
04
护理措施规范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
体温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抽搐情况、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表现,以便及时处理。
神经系统监测
持续监测指标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用药时机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时给予抗惊厥药物,控制惊厥发作。
01
药物剂量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过量或不足,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副作用。
02
给药途径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等。
03
并发症预防策略
跌倒与外伤防护
窒息预防
脑水肿预防
心理护理
将患者置于安全环境,移除危险物品,防止抽搐时跌倒或受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配合治疗与护理。
05
家庭预防指导
体温监测频率
家长应定期为孩子测量体温,尤其是在孩子生病或天气变化时,增加体温监测频率。
常规体温监测
一旦发现孩子发热,应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以观察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发热时体温监测
01
02
环境调节要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孩子过热或过冷。
室内温度与湿度
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衣服或盖太厚的被子,以免导致体温升高。
避免过度包裹
复发性预警教育
01
观察孩子状态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02
复发性惊厥预防
对于有复发性惊厥史的孩子,家长应提前咨询医生,了解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作。
06
特殊情况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