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了你与孩子的距离.pdfVIP

《非暴力沟通》: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了你与孩子的距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暴力沟通》: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了你与孩

子的距离

遇见•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新栏目《遇见》。

栏目会解读文学、心灵、育儿、职场、家庭等各个领域的优质书籍。

用知识解答困惑,用文化滋养心灵。每晚7点遇见爱书的你。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书,是美国非暴力沟通国际培训师苏拉・哈特的《非暴力沟

亲子篇》。

这本书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三大作

者隆重推荐。

如果你还在为亲子关系而迷茫,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母亲,最近我总能看到很多令我心痛的新闻。

5月9日,成都四十九中男生小林在学校跳楼轻生,引起全国关注。小男生

在水房孤独徘徊的视频,足以让所有父母心碎。

除些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冲击着我们的神经:

5月22日,黄冈市两名初中女生因与父母发生争执,相约一起跳河;

去年,武汉24岁男孩,在学校走廊被母亲扇耳光,随即跳楼;

再之前,云南X7岁男孩,在除夕夜喝农药自杀,留下遗书称“爸爸,我

死了,你就高兴了

这些让我们格外沉重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亲子冲突。

然而,以爰之名的父母也很委屈:〃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啊,不是我想有矛

盾,是我怎么说他/她都不听呀!

为人相处之道,重在沟。养育之道,亦是如此。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一书中认为,一个充满爱的家,一个没有恐惧

的地方。

只有通过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才能给予孩子一个真正的庇护所,一个充满爱

与尊重的温暖之家。

01

不只有扬起的巴掌,才叫暴力

我曾经记录过,儿子在4岁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一个普通的晚上,儿子正在桌前独自吃饭,我在卫生间洗衣服。

儿子突然喊道:妈妈,汤撒身上了,我要换衣服。

从卫生间出来、满手泡沫的我当时火冒三丈,一连串话脱口而出:

你这么大了还不会吃饭吗?

一会儿不看着你就要闯祸不?

你看你这么半天还没吃完!

你要再吃不好,今晚就别吃了!

很过分不?

虽然我这样大呼小叫,出口伤人,儿子却面色平静,继续吃起了饭。

我的所做所为,一种典型的暴力沟通方式。现在回想,我说的话如一把把

利箭,射向我的儿子。

而只有4岁的他,却已经习惯于招架这种伤害。

《非暴力沟(亲子篇)》告诉我们,并不只有扬起的巴掌,叫做“暴力”。

对于孩子,引起伤心、失望或沮丧感觉的行为和言语,都是一种暴力。

第一种暴力沟:漠视

有一副漫画最近很火,画中展现的状态存在于现在大多数家庭中。

甚至有中学生在知乎上求助,问妈妈回家就看手机,根本不管自己和弟弟,

应该怎么办。

另一种类型的父母,看似花了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但那些所谓的“亲子时

间,实际意味着陪上课、监督写作业、接送课外班。

这两类父母,都没有与孩子建立心灵的联结,没有陪伴孩子做真正的交流。

这种对孩子的忽略与漠视,在亲子之间筑起了高墙。这面高墙,阻隔了孩子

对家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第二种暴力沟:否定与挑剔

看过一个视频,一群人围在河边劝说一个想跳河轻生的女孩子。

终于,在妈妈的苦苦哀求和消防员的配合下,孩子被成功抱回到安全的地

方。

没到孩子还没站稳,父亲就抬手欲打,嘴里说着:你可真气人啊”。

孩子几欲崩溃下,这位父亲的沟通方式仍是打骂加否定,这种暴力沟通之恐

怖绝不亚于拳打脚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击垮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其否定自己。

“杀人诛心,不停否定与挑剔孩子的父母,正从精神上“杀掉”自己的孩子。

第三种暴力沟:贴标签

标签,用来给商品、给没有生命的物品分类。因为属性一成不变,所以易于

贴上标签,进行分类。

我们都知道,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没办法被精确地分类和定

义。

《非暴力沟(亲子篇)》中却提到,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成年人会给人贴

标签,包括自己的孩子。

孩子没有按你的要求做家务,是〃懒惰;孩子与同学争执,是粗鲁;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