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搭建古诗词教学的虹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多媒体搭建古诗词教学的虹桥

摘要:中国历来重视诗教。在现在的统编教材中,古诗教学愈发重要。古诗教学,要跨越重重障碍。多媒体可以助力古诗教学,但需循道得法。本文以《木兰诗》为例,通过配乐朗诵、制作微课了解背景、创设情境理解情感、描摹比较感受形象,从而为古诗词教学搭建跨越的虹桥。

关键词:循道得法、吟咏诗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描摹形象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现行的统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但在日常教学中,古诗文教学绝非易事。因为它要跨越道道鸿沟,扫清重重障碍。古诗文的教学障碍主要有三:

一是语言障碍。古文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古文有隔阂,甚至有天然的恐惧。而古诗语言精炼,富有跳跃性,又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二是情境上的鸿沟。学生阅读古诗词要跨越几千年的时空,去体会诗人细微的情趣、体验、思悟。难度是相当大的。

三是思想情感理解上的障碍。诗歌表达思想情感最主要的工具是意象,很少有直白显露的。让理解能力还有限的初中生通过意象去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这需要理解能力的跃升,而很多学生很难做到。

要跨越古诗词教学的重重障碍,需要多媒体的助力。当然,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不至于让它喧宾夺主,必须建立在循道得法的基础上。所谓循道,是指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古诗的基本特点、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谓得法,是指多媒体只是工具,不能炫技,不能脱离根本,要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为准绳。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众说纷纭,各派名家各有所长。我选取了我的大学恩师余恕诚教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欣赏》中提到的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应声求气,吟咏诗韵。以此为蓝本,结合初中教学实际,以《木兰诗》为例,试图以自己的实践来探索多媒体如何助力古诗词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达到美育、情感熏陶的双重功效。

一、配乐朗诵,吟咏诗韵。

著名学者刘真福认为:“朗读是对诗文语言以及诗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作为诗人感情载体的诗歌语言,音韵优美,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朗读是古诗教学最基

1

本、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将诗中静态的文学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用多媒体有声的语言形式形象化、动态化。让诗情画意溢于辞,让诗读者领略诗的意境美、旋律美和情趣美。诗歌要反复朗读,要让读者读出诗歌感情的波澜,行文节奏,避免陷入重复、单调。多媒体这时就大有用武之地,其中配乐朗诵是我最常用的方法。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我先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接着按照诗歌的内容将之切割成片,让学生概括其感情、节奏的特点,并贴上标签,依此选取相应的配乐。比如开头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可以贴上“寂静“、”沉思”的标签,配以秋天的虫鸣曲;木兰奔赴战场,贴上哀伤、缓慢的标签。配上舒缓、深情的音乐;木兰还朝辞官应是隆重喜庆的,配上宏大的进行曲;木兰回家与家人团聚,充满着喜庆与温情,可以配上欢快的民族乐。

这些配乐可以多次、灵活运用:第一遍配乐朗读全文,第二遍打乱顺序配乐;结束时配乐背诵。如此,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使其形象化、清晰化,也有效的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二、制作微课,知人论事。

《孟子?万章》上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余恕诚老师认为,我们在欣赏、吟诵古人的诗歌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可如今的初中生怎么能和几千年的古人进行沟通,进而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呢?我想首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进入古人的历史时空。在这方面,影视资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绝好的资源。譬如《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学生有诸多不解:为什么要让一个女子上战场呢?老百姓怎么会创造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

我选取了与花木兰时代相近的时下流行的连续剧《兰陵王》作为素材库。剪取了其中战争场面与百姓悲苦的镜头,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感受战争的残酷,人民对和平的渴求。学生的许多疑云就随之冰释。他们直觉感受了花木兰形象的伟大,理解了人民创造这个形象的根源所在。

三、创设情境,以意逆志。

《木兰诗》是中国少有的、宝贵的长篇叙事诗。它也有意象,但更多的是叙事。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主要通过情节而不是意向去理解它,这和其他的诗歌的学习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2

如何通过情节理解古人蕴藏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呢?余恕诚老师提倡运用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方法。孟子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用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