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典型登革热
登革热
(1997)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
(2009);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病原与流行病学;赤道南北各25纬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流行。尤其是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南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南方省份有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夏秋季。;登革病毒(DEV):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
4个血清型(DENV1-4),均可感染人,但抗原性不同。;传染源:DF患者、隐性感染者、带毒非人灵长类动物(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途径:伊蚊叮咬: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仅部分人发病。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人群主要为20~50岁组。
再次感染不同型别DENV会引发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引起抗体依赖增强作用,这是引起重症登革热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登革热疫苗研发的重要障碍之一。;流行特征:
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报告320万病例。
尚无证据表明我国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传入我国各地:华南地区、夏秋季伊蚊密度较高季节
可导致本地感染病例发生和暴发流行
我国存在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两种流行形式:输入性病例常年存在
病例主要来源地为缅甸、老挝、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主要内容;潜伏期:3-14天,通常5-9天。
感染后表现: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病程分为三期: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两种。;(一)急性发热期
起病急,24h体温可达40℃,可伴畏寒。部分病例发热3-7天后体温复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大。儿童起病慢,症状轻,体温较低。
;(一)急性发热期
疼痛:发热时可伴头、眼球后、腰背部痛,全身骨、关节、肌肉痛;可伴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一)急性发热期
皮疹:病程第3~6天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四肢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
出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二)极期
病程3~8天。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提示极期开始。
部分患者高热不退,或退热后病情加重。
血浆渗漏表现: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腹水,严重者可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ARDS和DIC等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WBC和PLT明显↓↓。
;(二)极期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漏,仍严重出血:皮下,消化道、阴道、颅内出血、咯血、血尿等;
脑炎或脑病: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
也可发生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急性肾衰等;
重症登革热患者死亡通常发生于极期开始后24~48小时。;(三)恢复期
极期后2~3天,病情好转,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可伴瘙痒。WBC、PLT逐渐恢复。;1.老人、婴幼儿和孕妇;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消化性溃
疡、哮喘、慢性肾病及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者;
3.伴有免疫缺陷病者;
4.二次感染患者?;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一)登革热的诊断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可诊断。
流行病学史不详时,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诊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障碍:肝损伤(ALT和/或AST1000IU/L)、ARDS、急性心衰、急性肾衰、脑病(脑炎、脑膜脑炎);DF为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注意鉴别。
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基孔肯雅热、HFR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
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
有脑病表现者:与其它CNS感染鉴别;
WBC及PLT减低明显者,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