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课件.pptxVIP

2025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总述: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核心特征与复习价值演讲人

总述: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核心特征与复习价值01分述:从思想到技术,多维透视文化科技的“文明图谱”02总结: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精神遗产”与复习启示03目录

202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课件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开启一轮复习的重要板块——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作为文明古国的核心标识,这部分内容既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近五年全国卷涉及12道选择题、4道主观题),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延续性、独特性的关键线索。接下来,我将以“纵向脉络梳理+横向领域整合”的方式,带大家系统回顾这一璀璨篇章,过程中我会结合多年教学观察,提示易错点与命题趋势,希望大家边听边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01总述: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核心特征与复习价值

总述: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核心特征与复习价值在正式展开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文化科技成就”是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密码”?答案藏在两组数据里:其一,《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统计,16世纪前中国科技成果占世界总量的58%;其二,全球现存最早的十部医学典籍中,中国占7部。这些数字背后,是“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这些精神特质,既是文化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是理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钥匙。

对高三复习而言,这部分内容需重点把握三个维度:时序性(各朝代核心成就的时间定位)、关联性(文化科技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世界性(中国成就对全球文明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分领域展开。

02分述:从思想到技术,多维透视文化科技的“文明图谱”

分述:从思想到技术,多维透视文化科技的“文明图谱”(一)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多元一体”的精神脉络

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其演变轨迹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延续性。我们按时间轴梳理:

先秦:突破“神权”的思想觉醒夏商时期“天命观”主导,甲骨文记载的“贞人”(占卜官)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出现,已开始关注“人”的作用。真正的思想大爆发在春秋战国:

?儒家:孔子“仁”“礼”(《论语》)、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孟子》)、荀子“礼法并施”(《荀子》),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道家:老子“道”“无为”(《道德经》)、庄子“齐物”“逍遥”(《庄子》),提供了超越功利的哲学视角。

?法家:商鞅“变法”、韩非“法”“术”“势”结合,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支撑。

分述:从思想到技术,多维透视文化科技的“文明图谱”?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代表小生产者诉求。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本质,是社会转型(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其“多元共存”的特质,奠定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基因。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常混淆“仁政”与“仁”的区别——“仁”是个人道德准则,“仁政”是治国理念,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

汉唐:儒学正统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并非简单“尊儒”,而是以儒家为框架,吸收阴阳家(“天人感应”)、法家(“三纲”)思想,形成“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东汉传入)、道教(东汉兴起)与儒学碰撞:梁武帝四次舍身佛寺、《颜氏家训》强调“三教一体”,反映思想多元格局。

分述:从思想到技术,多维透视文化科技的“文明图谱”唐代则是“开放包容”的典范: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佛教中国化(禅宗);韩愈“道统说”(《原道》)试图重振儒学,为宋明理学奠基。这里要注意:唐代思想的“多元”不等于“混乱”,儒学始终是主流,这与政治上的大一统密切相关。

宋元明清:理学建构与思想突破宋明理学是儒学的哲学化升级:周敦颐《太极图说》融合道家,程朱“格物致知”(理在物中)、陆王“心即理”(理在心中),将儒学从伦理规范上升为宇宙本体论。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思想突破:李贽“童心说”(《焚书》)批判礼教虚伪,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气一元论”(《读通鉴论》),这些“早期启蒙思想”虽未突破儒学框架,却为近代思想转型埋下伏笔。复习时需注意: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常被误解为“压抑人性”,实则是强调道德自律,需结合具体思想家主张分析(如王阳明“理欲合一”)。

科技成就:“实用理性”驱动的文明突破中国古代科技以“服务生产生活”为导向,形成了独特的“四大体系”(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我们按领域梳理:

天文历法:“敬授民时”的生存智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记录天文现象的国家之一:

?先秦:《尚书?尧典》记“四仲中星”(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