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十章非虚构与散文写作
“非虚构文学”与散文在形式上有较多相近相类之处,二者在内容上也时有交叉,甚至可以说,按照我国现行的文体区分标准,散文当属于广义的“非虚构文学”。
但在狭义的角度,我们仍旧认为二者各有约定俗成意义上的文体特征。比如,同样是真实,“非虚构文学”倾向于追求“事物本身”的真实,而散文则追求写作主体感受与感情的真实。同样是叙事,“非虚构文学”更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散文的故事则在抒情过程中往往呈现碎片化特点。
第一节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
◎什么是非虚构?
◎非虚构文学的特点
◎非虚构写作策略
◎写作训练
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非虚构文学”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对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产生怀疑,尝试将多种虚构的小说技巧引入新闻文体写作。这种写作大都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进入被报道者的内心,力图剥去那些所谓客观或者真实的虚伪之面,诺曼·梅勒、汤姆·沃尔夫、杜鲁门·卡波特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及其他
卡特波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的调查结果写成了“非虚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冷血》。这部作品取材于真实的案例,但是作者是一个小说家,使用文学的手法对之进行了改编,导致这一事件具备了新闻报道与法律陈词所无法表达的复杂性,卡波特称之为“非虚构小说”。
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1968年)和《刽子手之歌》(1979年)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杂糅并作的文体形式,也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最终赢得两次普利策奖。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曾评价说,梅勒的这种写作模糊了历史和小说的界限,梅勒则很乐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历史学家小说家”:
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以文学的手法去描写历史,创作出了美国文学界“最好的历史作品”,美国普利策奖委员会打破“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著作”的禁令,挖空心思找到一个名目,以便颁奖给塔奇曼。
理查德·普莱斯顿的《高危地带》是地地道道的报告文学,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还被《纽约时报》评为非虚构类畅销书第一名,但是却被许多读者当做惊险的小说来阅读。
上述这些著名的案例,都说明了非虚构写作的巨大创造性和文体张力。
文体特征
“非虚构”其实是指一个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而不仅仅是一种具体文体的写作,其“非虚构性”主要指材料,即进入写作程序的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或历史文件中的已有的人物和事件,与诸多虚构文学之写作材料来源于无中生有式的想象和创造相比,非虚构写作的材料有着某种“事实”层面的自足性。
从广义上来说,“非虚构文学”既包含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也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口述实录文学、纪实性散文、游记等。不过相对于传统的非虚构写作,当代意义上的“非虚构”又在写作的立场与身份上出现了明显的个人化特征。在叙事上,非虚构文学也可直接征用虚构文学的故事性手法。在文体上,许多非虚构文学都具有文体“骑墙”、文体越界特征。
从狭义的角度看,所谓“非虚构”则专指美国1960-1970年代兴盛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等文学类型。
非虚构文学特征
(一)写作者的个人身份与民间立场
写作动机:写作者内心的某种冲动,尤其是对某些事情的迫切关注。
写作立场:以民间立场和个人身份接触并处理传统材料和新材料,最终是从民间与个人角度去表达对这些材料的感知、观点和态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价值。
例如:贾平凹的定西之行是临时决定的,梁鸿的梁庄考察则生发于个人对家乡的牵挂,郑小琼写作《女工记》乃源于个体的打工经历
文体特征
(二)重视“故事”
非虚构写作如同虚构类的小说、戏剧一样,往往也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只不过这“故事”是以现实发生的事件为对象,或者将历史事件“故事”化。
文体特征
(三)作者“在场”,警惕“成见”。
作为一种纪实性文体,“非虚构以平实质朴的方式让我们分享在场的经验。”甚至,有的非虚构写作者,为了进入调查对象内部,考察它自身的逻辑,连个人的“先验观念”都想克服掉,抛开。
例如:梁鸿对故乡“梁庄”的体验;
慕容雪村在传销团伙中的“卧底”经历。
文体特征
(四)忠实于“真实”,追求“现场”感
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一种“个人化的真实”,即通过个人的深入考察,表现个人看到和体验到的真实。它不回避个人的真切感受,承认写作的主观化视角,与传统新闻报道力求“客观”、回避个人感情相比,非虚构写作坚守“眼见”的真实、“现场”的真实和个人化的真实。
文体特征
(五)对文学技巧的征用
1.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像独白、对话、戏剧性、典型化、细节描写、心理分析、联想、想象、蒙太奇、分类、伏笔等,无一不可被它采纳。
2.讲究诗性,故而得以存身于文学范畴之内。
非虚构写作中六种常用元素
(1)戏剧化的场景;
(2)充分记录对话;
(3)细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