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46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
变化。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破考点·抓必备;01;考点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表达形式
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2.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1)种群的“J”形增长;提醒λ解读;(2)种群的“S”形增长;提醒①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并不是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②“J”形增长曲线中不存在K值,“S”形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
应的种群数量为K/2,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为0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3)种群数量的波动
①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中的种群,在某些特定
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③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醒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生物因素,如捕食、寄生、食物等,对种群制约
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加强。非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气候、地震
等非生物因素,其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
【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2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
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
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
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4.种群研究的应用;;2.(选择性必修2P9图1-5)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
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5.(选择性必修2P9正文)为有效防治草原鼠患,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
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解析:在K/2时种群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正确;该种群的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该值持续降低,D错误。;题后归纳;(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2.λ表示某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某研究小组绘制
了种群甲、乙一段时间内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解析:种群甲在0~t4期间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不是呈“S”形增
长,λ值为1.8,K值不是1.8,A错误;种群乙在0~t1期间,λ值为1.8,种
群呈“J”形增长,B正确;由于初始种群数量未知,因此无法比较t3时种
群甲和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小关系,C错误;种群增长率=λ-1,种群乙
在t1~t2期间种群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t2~t4期间种群增
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错误。;3.(2021·山东高考19题改编)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正确;据图可知水蚤的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为24个/cm3。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可推测种群密度为12个/cm3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即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根据图示模型分析,水蚤的种群密度超过24个/cm3,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考点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流程;3.实验结果及分析;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估算误差。
(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
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
其平均值。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稀释培养液重新计
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
母细胞为宜。;(4)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
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若先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会使计数结果偏
大,因为液滴表面张力的存在,使计数实际体积大于计数室体积。;;解析:该实验无须再设置对照组,因为不同时间的取样已经形成对照,A错误;取样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B错误;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且蓝色细胞为死亡酵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