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追根溯源:为什么要重视“之”的用法?演讲人
追根溯源:为什么要重视“之”的用法?01实战应用:如何快速判断“之”的用法?02分类归纳:“之”的四大核心用法解析03总结与升华:“之”的核心价值与学习建议04目录
2025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之”用法归纳课件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常被学生问:“老师,‘之’字怎么又变了?有时候是‘他’,有时候又没意义,有时候还能当动词……”这种困惑太常见了。文言文虚词中,“之”的出镜率极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二学生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而“之”正是其中的“重点户”。今天,我就以“过来人”的教学经验为依托,带大家系统梳理“之”的用法——从最基础的代词功能,到复杂的助词用法,再到容易被忽略的动词义项,逐一拆解,帮同学们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01追根溯源:为什么要重视“之”的用法?
追根溯源:为什么要重视“之”的用法?在正式归纳之前,我想先和同学们聊聊“之”的重要性。翻开初二语文教材,无论是《论语》十二章、《岳阳楼记》,还是《醉翁亭记》《曹刿论战》,“之”几乎每篇必见。统计过本学期20篇文言文(含课下注释),“之”出现的频率高达127次,平均每篇6次以上。更关键的是,“之”的用法直接影响句子翻译的准确性——若把“学而时习之”(《论语》)的“之”误译作“的”,句意就从“学习后按时温习它(知识)”变成了“学习后按时温习的”,完全不通;若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的“之”当作代词,翻译时就会强行加“它”,破坏原句的意境。
可以说,掌握“之”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工程”。接下来,我们就从最常见的用法开始,逐步深入。
02分类归纳:“之”的四大核心用法解析
分类归纳:“之”的四大核心用法解析根据我近十年的教学观察,学生对“之”的混淆主要源于“一词多性”——它既能作代词、助词,还能作动词,甚至偶尔有特殊用法。我们按词性分类,结合教材实例,逐一讲解。
代词:最直观的“指代功能”“之”作代词时,是最容易理解的用法,它通常指代前文出现过的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那)”等。具体可分为两类:
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
?指代人: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这里的“之”指代“借我书的人”(即藏书的主人);《曹刿论战》中“公与之乘”,“之”指代“曹刿”。
?指代物: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之”指代“学过的知识”;《卖油翁》“以我酌油知之”,“之”指代“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指代事:如《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后文会讲),后一个“之”指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代词:最直观的“指代功能”注意:代词“之”的翻译需结合上下文,不能固定为“它”。比如“公与之乘”要翻译为“鲁庄公和他(曹刿)同乘一辆战车”,而“学而时习之”则是“学习后按时温习它(知识)”。
指示代词:指代特定对象这种用法相对少见,但教材中也有例子。如《核舟记》“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里的“之”指代“船窗”(前文提到“启窗而观”),是“这(扇窗)”的意思;《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指代“我(蒋氏)”,是“我”的谦称。
小练习:判断《狼》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的“之”指代什么?(答案:指代狼)
助词:最复杂的“语法功能”“之”作助词时,是同学们最容易混淆的部分。它不表示实际意义,但能帮助句子完成语法结构,可分为四类:
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这是最接近现代汉语的用法,“之”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的“巴陵胜状”,若加“之”则为“巴陵之胜状”,即“巴陵的美好景象”;《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即“山水的乐趣”。
注意:并非所有“之”都能翻译为“的”。比如“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文会讲),不能译作“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让主谓短语变“从句”这是“之”最独特的语法功能。当“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时,原本独立的句子(如“莲出淤泥而不染”)会变成一个主谓短语,失去独立性,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
助词:最复杂的“语法功能”?作主语:《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爱”的宾语,这里的“之”让“莲出淤泥而不染”从独立句子变为“爱”的对象(即“莲从淤泥中生长却不沾染的特性”)。
?作状语:《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