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教学定位:为何要整合“意象与情感”?演讲人
教学定位:为何要整合“意象与情感”?01教学实施:从“单篇解码”到“整合发现”02教学总结:在意象与情感的“对话”中读懂诗歌03目录
01教学定位:为何要整合“意象与情感”?
1课标要求与学情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初二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诗歌朗读与名句积累能力,但普遍存在“能背诗,不解情”的现象——面对“月”“雁”“落花”等常见意象,往往停留在“月亮代表思乡”的浅层认知,缺乏对具体诗歌语境下意象独特性的分析能力,更难以从多首诗歌中提炼意象与情感的关联规律。因此,本次整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意象—情感”的分析框架,实现从“孤立鉴赏”到“系统解码”的能力跃升。
2五首诗歌的典型价值这五首诗歌虽创作于不同朝代(唐)、不同背景(宦游、贬谪、战乱、秋日、边塞),却共同具备“意象典型、情感鲜明”的特点:既有“潮平两岸阔”的宏观自然意象,也有“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微观物候意象;既有“故园菊”的人文意象,也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动态意象。通过对比整合,学生既能掌握“一类意象”的共性情感指向,又能体会“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差异,这正是诗歌鉴赏能力进阶的关键。
02教学实施:从“单篇解码”到“整合发现”
1前置任务:建立“意象档案卡”(课前)为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我设计了“意象档案卡”作为预习工具(示例如下)。通过填写“意象名称”“诗句出处”“意象特点”“初步情感推测”四栏,学生在课前已对五首诗的意象有了初步感知。
(课堂反馈:学生填写时对“落花”与“杨花”的区别存在困惑,这正是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
2单篇精读:意象如何“说话”?(课中第一阶段)2.2.1《次北固山下》:客路行舟中的“归心”与“希望”“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以“客路”“行舟”两个意象开篇,“客”字直接点出诗人“异乡人”的身份,“行舟”的动态则强化了漂泊无依的状态。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风正”“帆悬”构成一组和谐的意象:潮水漫涨使江岸显得更辽阔,顺风而行的船帆端正高挂,这既是对江面开阔景象的客观描绘,更是诗人“心随潮平”的心境投射——漂泊虽苦,但前路坦荡。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名句,“海日”(残夜中升起的太阳)与“江春”(旧年里闯入的春意)两个意象,以“生”“入”二字赋予自然以主动性:黑暗终将被光明取代,旧岁必将被新春覆盖。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归雁”作为传统思乡意象,与前文的“客路”“行舟”形成呼应,将漂泊之苦推向思乡之切。关键发现:自然意象(潮、风、日、春)与人文意象(客路、行舟、归雁)共同构建了“漂泊—希望—思乡”的情感脉络,自然之景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同频共振体”。
2单篇精读:意象如何“说话”?(课中第一阶段)2.2.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子规里的“牵挂”与“浪漫”“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以“杨花”(柳絮)和“子规”(杜鹃)两个意象奠定全诗基调。杨花“落尽”写尽暮春的萧瑟,子规“啼”声在古诗中常与“不如归去”的悲切相关(《华阳国志》载:“杜鹃鸣,曰‘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叠加,既是对王昌龄贬谪时间(暮春)的点明,更是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共情——杨花的飘零,恰似友人被贬的落魄;子规的哀啼,正是诗人内心的隐痛。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明月”这一传统意象被赋予新的使命:它不再是单纯的思乡载体,而是诗人“愁心”的传递者。李白以“寄”“随”二字,将抽象的“愁”具象化为可托付、可跟随的实体,这种“明月传情”的想象,既符合古人“月通人心”的认知(如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体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关键发现:哀景意象(杨花、子规)与奇特意象(明月寄愁)的组合,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又通过超现实想象消解了愁绪的沉重,情感层次丰富而独特。
2单篇精读:意象如何“说话”?(课中第一阶段)2.2.3《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中的“繁华”与“沧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前两句看似平淡叙事,实则暗藏“岐王宅”“崔九堂”两个重要意象。岐王李范是唐玄宗之弟,雅好文艺;崔九崔涤是唐玄宗宠臣,二人府中是盛唐文艺名流聚会的场所。“寻常见”“几度闻”的重复,强化了李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太阳能光伏板安装合同协议.docx VIP
- 智融SW6306V_数据手册.pdf VIP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媒体运营项目)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VIP
- 2018年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评审.docx VIP
- 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docx VIP
-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pptx VIP
- 2025年成人高考时事政治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技术规程》DB32T 5172-2025(江苏省标).pdf VIP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振型分解反应谱法.ppt VIP
- 《走近周杰伦》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