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1.1【拓展阅读】劳动含义的演变:从本土词到进口概念的融合.docx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1.1【拓展阅读】劳动含义的演变:从本土词到进口概念的融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劳动含义的演变:从本土词到进口概念的融合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劳动”概念发生演变的基本动力。在中国,自近代以来,“劳动”概念的变迁始终与国人“救亡图存”的使命紧密相连。

首先,“劳动”是一个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词汇。在近代以前,它并不直接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主要涵义包括肢体活动、动摇骚扰以及表示感谢等。其中,肢体活动的涵义最为广泛,多用于医疗、强健身体等语境。古汉语中的“劳动”整体突出“动”字,淡化了“劳”的涵义。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劳动”一词逐渐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涵。在西方语系中,与“劳动”意涵相当的词汇如英语的labour、法语的Travail、德语的Arbeit等,均源自拉丁语,原意多与痛苦、厌烦等消极含义相关。直至中世纪末期,随着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劳动”才逐渐获得了积极和光荣的意义。

16世纪,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化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劳动开始被视为一种积极和光荣的行为。17世纪,威廉·配第将“劳动”引入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能动要素。随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者进一步巩固了“劳动”在经济思想中的地位,将其视为价值的源泉和交换价值的尺度。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发展“劳动”概念,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对象性活动。他们强调劳动的经济意涵和革命性力量,将“劳动”概念与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等紧密结合,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年代后,“劳动”一词在中国得到了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激进人士和早期共产党人的高度认可。他们不仅深挖“劳动”的经济意涵,更注重其背后的革命性力量,将“劳动”概念融入中国革命话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综上所述,“劳动”一词的含义从本土文化的肢体活动,逐渐演变为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意涵的抽象概念。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影响,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劳动行为的深刻理解和价值认同。

(根据周冬梅《晚清民初“劳动”概念的演变》研究文献编写)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