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佩德罗·巴拉莫》的听觉叙事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0083)
《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刻画了一个在墨西哥大革命时期残忍、狡诈,视村民生命如草芥,同时又众叛亲离、无比孤独的农场主形象。为完成母亲的遗愿,胡安·普雷西亚多来到科马拉寻找自己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却意外发现这里已是一个废弃的荒村,在和孤魂们的交流中胡安逐渐了解了这座村庄的故事。作品叙事手法新颖,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至今,国内对该作品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叙事方面,包括对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研究。小说“打破时空界限,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打乱顺序,在每个情节的叙述中又大量使用梦幻、独白、意识流、暗示等非传统手法,同时借用印地安民族独有的生死观等传统意识,使小说展现了一幅神秘而荒诞的画卷”[1]。还有不少文章聚焦其极具特色的叙事技巧,基于叙事聚焦理论论证“作者以内聚焦为主,同时灵活运用外聚焦和零聚焦,使作品主题得以升华”[2]。刘亚兰提出,时空交错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读者在重组中体会到特别的阅读快感。小说存在宏观和微观时空交错,而微观时空交错又分为平行和交叉交错[3]。刘雅虹早前即指出《佩德罗·巴拉莫》是一部“立体派”小说[4]。除独特的叙事手法之外,小说的主题也受到了关注。学者滕威将作品置于墨西哥革命的大背景下,认为它揭露了大革命的虚伪,革命后财富分配极度不均,农民没有分享到任何胜利的果实,民不聊生,作品消解了关于大革命的官方叙事;同时,还基于寻父的情节得出作者在探寻墨西哥民族身份的结论[5]。郑书九指出,鲁尔福有着孤儿情结,这些孤儿也是精神弃儿,甚至被本应给人慰藉的宗教遗弃,同时也提出父亲的缺位促使大家寻找自己的根,这种寻找既是血缘意义上的,也是集体意义上对大写的父亲(国家)的寻找,而在这种寻找落空时,母亲提供了庇护[6]。
这部作品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没有大量的人物描写,取而代之的是对话、独白、呓语,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斥着各种声音的作品。当然,其声音不止于人鬼之声,还有随处可听得的自然之声。《剑桥拉丁美洲文学史》中提到这部小说“更适于视听而不是阅读”[7]。不少研究者对这部作品“视”的特点有所论述,认为它借鉴了诸如“闪回”这样的电影技巧。但对于其“听”的特点,大多仅限于提及作品中充斥着对话和呓语,却鲜有专门的研究。这些声音具有怎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功能?本文基于听觉叙事相关理论研究作品的声音。
《佩德罗·巴拉莫》中存在着“三度空间结构:一个是仅留存在小说人物记忆中的半是真实、半是理想化的伊甸园;一个是存在于过去与现在时间结构中的、人们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着的地狱/炼狱;而第三个空间是属于现在以及将来的阴间”[8],这是三个有声的空间。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一度对其他感觉方式构成挤压,文学作品似乎永远处在“静音”状态[9],但其实我们处在一个有声的世界,我们的行动也必然会带来声音,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必然是有声的,这些声音构成了作品的音景,与图景一样,声音也具有独特的风景。按照夏弗的定义,声学意义上的音景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主调音,类似于背景音;二是信号音,类似于前景音;三是标志音,标志一个地方的声音特征[10]。
《佩德罗·巴拉莫》的三个空间有着各自的音景。曾经美好的伊甸园和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人间地狱形成了令人痛心的鲜明对比,再现失乐园的悲剧,如诗如画的日子在私欲、权力的恣意妄为中不复存在。鲁尔福在表现这一对比时,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让人切身感受到美好被打碎的无力和痛心。这一感官叙事主要是诉诸视觉的,“碧绿的平原点缀着熟玉米的金黄色。从那儿就可以看见科马拉,它使大地泛出一片银白,在夜晚又将其照亮”[11]。人们记忆中的科马拉光彩夺目,而在佩德罗·巴拉莫掌控下则一片黯淡。
在视觉之外,我们也听到了声音。在母亲的回忆里,“地平线随风吹麦浪起起落落,午后在泛起涟漪的雨中卷曲”,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声音,但无疑是一个带着和风细雨声、风吹麦浪声的画面;“每天清晨,牛车一来……车轮发出的吱吱声使窗户都震动起来……这时,可能会突然打起雷下起雨来,可能春天就来了。”在佩德罗自己的回忆里也留存着美好的声音,苏萨娜无疑是他一生最难舍的回忆,“在刮风的季节里,我俩总在一起放风筝。听到山下村庄人声嘈杂。……‘帮我一下,苏萨娜。’于是,她那两只柔软的手握住了我的双手。‘把绳子再松一松’”。曾经的乐园里回荡的是美妙的自然之声、温情的人声和诗意的物声,哪怕是嘈杂,也是人间烟火的美好。
不幸的是,乐园消失了,在表现美好一去不复返时,鲁尔福写道风筝咔嚓一声断了,这一声“咔嚓”生动地描摹出每个人内心的破碎。在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