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苏轼《送王竦朝散赴阙》创作时空考:兼论北宋文人送别诗的政治语境
在北宋文学中,苏轼的送别诗既含个人情谊,又映时代风云。《送王竦朝散赴阙》便是这样一首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的佳作。本文将从文本考据出发,结合苏轼生平与北宋官制,还原这首诗的创作密码。
一、原诗校注与文本呈现
送王竦朝散赴阙
苏轼
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岂有文章裨补世,犹堪麴糵醉流年。
羡君不得同嬉游,怅望回车涕泗流。
校注说明(据《苏轼诗集》王文诰辑注本)
河梁:桥梁的代称,典出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成为送别意象。
郊丘:郊外丘陵,北宋汴京周边多此类地貌,如《东京梦华录》载都城外园苑,如琼林苑、玉津园皆在郊丘之间。
清时有味是无能:化用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句,然语境转为自嘲。
麴糵(qūniè):酒曲,代指饮酒。苏轼《和陶渊明饮酒》序中曾言麴糵有毒,平地生风波。
回车:掉转车头,典出《离骚》回车以复路兮,此处指王竦赴阙的车驾。
二、作者行年与创作系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其一生三起三落,创作分期清晰:
嘉祐至治平时期(1057-1067):科举入仕,初露锋芒,诗风清丽俊逸。
熙宁至元丰时期(1068-1084):因反对新法外放,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风格转向沉郁。
元祐至绍圣时期(1085-1093):旧党执政时起复,后又因党争贬惠州、儋州,诗风旷达。
元符至建中靖国时期(1094-1101):遇赦北归,病逝于常州。
创作时空考证
根据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与孔凡礼《苏轼年谱》考证:
地理坐标:诗中河梁郊丘符合汴京(今河南开封)周边地貌,苏轼于元祐元年(1086)任翰林学士时,王竦任朝散大夫,此诗当作于汴京。
时间坐标:诗中枫落河梁野水秋点明秋季,结合苏轼仕履,元祐二年(1087)秋最为可能。是时苏轼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王竦由地方官入朝,故有赴阙之举。
人物关系:王竦,字敏仲,曾知虢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祐二年六月,朝散大夫王竦被召赴阙,与诗中时间吻合。
三、写作背景的政治语境
元祐更化中的文人流动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高太后摄政,启用司马光等旧党,废除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此时新旧党争激烈,文人仕途浮沉频繁:
旧党文人入朝:如苏轼、黄庭坚等被召回汴京,形成苏门文人集团。
地方官员迁转:像王竦这样的地方官被召赴阙,体现中央对人才的重新启用。
政治氛围微妙:表面清时,实则党争暗潮汹涌,苏轼诗中清时有味是无能即暗含对政治生态的无奈。
苏轼的京官心态
元祐二年的苏轼虽处权力中枢,但对党争深感厌倦:
学术之争:作为旧党成员,却反对全盘否定新法,如《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中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身心疲惫:自熙宁外放以来,历经乌台诗案,此时虽回朝,却发出岂有文章裨补世的自嘲。
送别情怀:王竦赴阙本是仕途进步,苏轼却以羡君不得同嬉游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反映出京官生活的压抑。
四、相关知识梳理
(一)北宋官制术语考
朝散:即朝散大夫,从六品文散官,用于定俸禄品级,非实职,如《宋史?职官志》载朝散大夫,秩从六品,无定员。
赴阙:指地方官员入朝觐见皇帝或接受任命,流程需经吏部铨选,如《宋会要辑稿》载诸州朝散大夫以上赴阙,须先申吏部。
麴糵:酒曲的代称,北宋酒禁较松,文人宴饮成风,苏轼《东坡酒经》即详述制曲之法。
(二)宋代送别诗的三重境界
类型
代表诗人
情感特征
艺术手法
干谒型
柳永
功利性送别
铺陈排比
交游型
欧阳修
个人情谊
以景衬情
政治型
苏轼
家国情怀与个人感慨交织
用典与自嘲结合
苏轼此诗属于典型的政治型送别,将个人友谊置于时代背景中,如岂有文章裨补世既谦抑又暗含对政治的疏离感。
五、艺术赏析与情感解码
(一)意象系统的政治隐喻
自然意象:枫落淡烟衰草构成萧瑟秋景,既点明送别时节,又隐喻政治气候的冷峻,与元祐更化中旧党内部的分裂相呼应。
行为意象:回车典出《离骚》,原指屈原回心转意,此处指王竦赴阙的决绝,与苏轼怅望的留恋形成对比。
文化意象:麴糵不仅指饮酒,更化用《诗经?小雅》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以酒浇愁,暗含对官场的逃避心理。
(二)情感层次的多维展开
表层情感:对友人赴阙的不舍,如羡君不得同嬉游的直白表达。
中层情感:对自身仕途的自嘲,清时有味是无能将反语运用到极致,表面说太平时代适合无能者,实则愤懑于无法施展抱负。
深层情感:对政治的失望,岂有文章裨补世否定文章的社会价值,实为对党争空耗的批判,与《自题金山画像》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