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围城结尾最后一段原文及深度解析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深度解析:
一、象征系统的终极收束
1.时间错位的钟摆隐喻
老钟所代表的“时间落伍”(晚了五小时)构成了全书最精妙的意象。它既是对方鸿渐人生困境的具体体现——始终在“希望”与“失望”的时间差中挣扎,又与叔本华的“钟摆理论”相契合:人类在“欲望未满足的痛苦”与“满足后的无聊”间循环往复。方鸿渐试图修复婚姻的“六点钟”(过去的希望)与现实的“深夜十一点”(破裂的当下)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其所有努力终归徒劳。
2.祖传物件的文化符号
老钟作为方家的“传家宝”,承载着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性。它的迟缓与固执,恰似方鸿渐身上摆脱不掉的传统文化惰性——表面留学归来,内里仍是“旧人”。钱钟书借此完成了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终极批判: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受害者,又是其无意识的延续者。
二、叙事结构的闭环设计
1.环形叙事的宿命感
小说始于方鸿渐乘船归国(空间上的“围城”),终于老钟的时间循环(时间上的“围城”)。这种结构呼应了《周易?渐卦》的爻辞轨迹——方鸿渐从“鸿渐于干”到“鸿渐于陆”,最终困于“鸿渐于陵”的无解循环。老钟的六声钟响,既是对全书六次重大抉择(留学、求职、恋爱、结婚、辞职、离家)的哀悼,也是对人生“周而复始”的哲学注解。
2.开放式结局的张力
钟响后的留白(方鸿渐的未来、孙柔嘉的去向)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闭合性。正如“围城”的题眼——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结尾的不确定性迫使读者反思:方鸿渐是否会重复“逃离—陷入”的循环?这种“未完成性”恰恰是钱钟书对人性永恒困境的深刻洞察。
三、语言艺术的巅峰表达
1.反讽与抒情的交织
“从容自在”“蓄心要待柔嘉好”等表述,以冷静笔触解构方鸿渐的自我欺骗。他的“善意”本质是逃避冲突的软弱,柔嘉的“希望”实则是控制欲的变相投射。这种不动声色的讽刺,与“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的抒情形成张力,将人生的荒诞与悲凉推向极致。
2.通感手法的哲学升华
老钟的“打起来”“搬出来一一细数”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暗示时间的物质化。当抽象的“时间”具象为可触摸的“钟摆”,读者得以直观感受方鸿渐被囚禁于“时间牢笼”的困境。这种通感不仅是语言实验,更是对存在主义命题的文学回应:人是否能超越时间的枷锁?
四、文化批判的终极指向
1.对知识分子的解剖
方鸿渐的困境折射出抗战时期“新儒林”的精神危机:他们既鄙视传统文化的腐朽,又缺乏现代性的独立人格;既向往自由,又深陷功利主义的泥淖。老钟的“落伍”,正是这代人在中西文化夹缝中尴尬处境的缩影。
2.对人性本质的叩问
结尾的“讽刺和感伤”超越具体时代,直指人类普遍的生存悖论:我们总是在“此刻”追逐“过去的希望”,又在“未来”缅怀“此刻的遗憾”。钱钟书以老钟为镜,照见人性中永恒的“围城”——欲望的永无止境与能力的先天匮乏。
五、结语:
《围城》的结尾是钱钟书精心设计的“语言迷宫”:一只老钟既是物理时间的计量器,又是精神困境的象征符;既是个体命运的注脚,又是人类存在的隐喻。它以“时间落伍”的荒诞,解构了所有关于“进步”“突围”的神话,最终将读者抛入对生命本质的深沉思索。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这段文字正是对这一美学理念的完美实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说难》的完整版原文.doc
- 《说难》的完整版原文译文.pdf
- 2024-2025学年江苏南通崇川区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docx
- 2024-2025学年江苏南通崇川区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pdf
- 2024-2025学年江苏南通通州区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江苏南通通州区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pdf
- 2024-2025学年江苏南通通州区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江苏南通通州区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pdf
- 2024年陕西省中职生高考模拟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
- 2024年陕西省中职生高考模拟数学试题及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