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动脉采血操作与并发症课件.pptxVIP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动脉采血操作与并发症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护士站的窗前,看着ICU监护仪上跳动的血气数值,我总想起三年前第一次独立完成动脉采血时的紧张——手心里全是汗,针柄在指尖发颤,患者皱着眉问“护士,疼吗?”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动脉采血看似是项基础操作,却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诊疗决策,容不得半分差错。

这些年在急诊、ICU轮转,我见过因为血气结果延迟导致的抢救延误,也见过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动脉血肿;更见证过规范操作下,患者从焦虑到放松的神情变化。2025年的今天,随着危重症患者比例上升、血气分析在急危症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我们更需要将动脉采血的每一个步骤“刻”进肌肉记忆,将并发症的预防“融”进操作细节里。这份课件,既是我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与同行们的一次“掏心窝”交流——我们不谈教科书上的生硬条款,只说那些在病房里“踩过的坑”“绕过的弯”,以及“守住的安全线”。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先给大家讲个我上个月管过的患者。68岁的张大爷,COPD急性加重收入呼吸科,入院时血氧饱和度85%,嘴唇发绀,呼吸频率32次/分。主管医生开了急查血气,我带着治疗盘去床旁操作。

大爷半靠在床头,右手一直攥着被子角,我刚露出针管,他就缩了缩手:“护士,我上次在社区抽动脉血,疼得我现在胳膊还酸,能不抽吗?”我蹲下来,握着他冰凉的手:“大爷,您现在喘气这么费劲,血气能告诉我们您身体里氧气够不够、二氧化碳有没有憋住,就像给肺‘拍个实时照片’,咱们就疼一下下,行吗?”他勉强点了头。

穿刺选在桡动脉,我消毒时发现他右手腕有旧疤——是十年前骨折留下的,局部皮肤菲薄。触诊时搏动倒是清楚,但推针的瞬间,大爷突然咳嗽,针尖偏了0.1毫米,回血不畅。我立刻拔针,用无菌棉球加压,换左手背动脉重新穿刺。这一次,我让家属扶着他的肩膀固定体位,自己用拇指压住尺动脉阻断血流,30秒后,针柄里终于涌出了暗红色的动脉血。

病例介绍后来大爷的血气结果显示:pH7.28,PaCO?75mmHg,PaO?52mmHg——典型的Ⅱ型呼吸衰竭,医生据此调整了无创呼吸机参数。三天后复查血气,指标明显改善,大爷拉着我的手说:“闺女,这次真没上次疼,你们手法就是好。”

这个病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动脉采血不是“扎针抽血”这么简单,它是一场与患者的“心理博弈”,是对解剖、病理的“精准判断”,更是对并发症的“提前设防”。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从张大爷的例子就能看出,操作前的评估是“防患于未然”的第一步。我习惯把评估分成“患者状态”“穿刺部位”“操作环境”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要像“过筛子”一样仔细。

患者状态评估首先是基础情况:年龄、意识、合作程度。像张大爷这样的老年患者,肌肉松弛、血管脆性高,穿刺后更容易渗血;意识模糊的患者可能突然躁动,需要提前约束或请家属协助固定。

其次是病理状态: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比如长期服用华法林、血小板减少)、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常见)、穿刺侧肢体是否有水肿或血栓(比如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我曾遇到一位肝癌患者,血小板只有30×10?/L,穿刺后按压15分钟仍有渗血,最后用了止血贴加压才止住——这就是术前没仔细看凝血报告的教训。

最后是心理状态:患者是否紧张?对疼痛的耐受度如何?我习惯在操作前和患者聊两句:“大爷,您之前抽过动脉血吗?觉得哪里最不舒服?”一方面缓解焦虑,另一方面收集信息。像张大爷提到“上次疼”,我就知道他可能对疼痛敏感,操作时会更注意进针角度和速度。

穿刺部位评估临床最常用的是桡动脉(80%以上),其次是股动脉、肱动脉。选桡动脉时,我一定会做Allen试验——用双手拇指压住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让其握拳再放松,观察手掌颜色恢复时间。如果超过7秒,说明尺动脉供血不足,不能选桡动脉(否则穿刺后一旦血肿,可能影响手部血供)。

评估血管时,我习惯用“视触叩听”四步法:看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瘢痕;触搏动是否有力、血管是否迂曲;叩(轻敲)局部有无硬结;听(用听诊器)有无血管杂音(提示狭窄)。有次给一位高血压患者做评估,触诊时发现桡动脉像“琴弦”一样硬,搏动位置深,我果断换了股动脉——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股动脉粗大,一次穿刺成功,没出现血肿。

操作环境评估这点容易被忽略,但非常关键。比如光线是否充足?我曾在夜班用手机闪光灯照明,结果看错了血管走行,导致穿刺失败;操作台面是否干燥?有次治疗盘上有水渍,针管滑了一下,差点扎到自己;患者体位是否舒适?半卧位的患者,我会在其手臂下垫软枕,让手腕背屈30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